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4章

菌丝在椴木里默默生长,后院的“实验基地”暂时没有新的动静。向晚的心思,却早已飞出了这个小山村,飞向了收音机里描绘的那个正在悄然变化的广阔世界。

她渴望信息,渴望连接,渴望抓住时代那稍纵即逝的脉搏。但困于五岁的身躯和家徒四壁的现实,她唯一能做的,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,潜移默化地影响她最亲近的人——母亲李秀兰。

她不再直接提什么大道理或者惊人的计划,而是像一个真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那样,围绕着那次去镇上的经历和偶尔从收音机里听来的只言片语,向母亲提问。

“妈,镇上真好玩,人那么多,东西也那么多。比咱们村大多了是吧?”

“妈,你说镇上那些开店的人,他们东西都卖给谁啊?是不是能赚很多钱?”

“收音机里说城里人可爱吃山货了,说营养好。妈,咱们的蘑菇要是种出来了,是不是也能卖到城里去?”

“城里……是不是比镇上还要大,还要好?是不是到处都是收音机?”

她的问题天真,带着孩子的向往,却又总是巧妙地围绕着“外面”、“市场”、“赚钱”这些关键词。

李秀兰起初只是随口回答:“城里啊,那当然大了,听说楼都好高呢!”“赚钱哪那么容易,咱庄户人家,能把地种好就不错了。”

但听得多了,尤其是女儿总是把蘑菇和城里、和市场联系起来,她心里那颗被短暂点燃过的火种,又开始不安分地闪烁。

是啊,镇上都能卖两块多钱,要是真能卖到城里……那得是什么光景?她无法想象,但又忍不住去想象。

一天晚上,趁着向忠富还没回来,向阳也睡着了,李秀兰在油灯下缝衣服,向晚又蹭了过去。

她这次没有直接问问题,而是用一种带着憧憬和一点点失落的语气说:“妈,要是咱们离城里近点就好了。书上说,城里附近好多村子,种了菜啊瓜啊,直接就能拉到城里卖,又新鲜又能卖上好价钱。不像咱们,去个镇上都那么远……”

这话像一根小针,轻轻扎在了李秀兰的心尖上。

距离!这是最大的阻碍!蘑菇就算种出来了,怎么运出去?每次都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?那得多累?而且镇上市场就那么大,卖多了会不会就不值钱了?

这些问题,她以前不敢细想,或者刻意回避了。如今被女儿以一种天真遗憾的口吻点出来,她再也无法回避。

她停下针线,怔怔地出了会儿神,才喃喃道:“是啊……太远了……要是近点就好了……”

向晚观察着母亲的神色,知道火候差不多了。她依偎到母亲身边,用小脑袋蹭了蹭母亲的胳膊,声音软糯又带着一丝蛊惑:

“妈,我上次听赵婶家收音机里好像说……说城里现在机会多,好多农村人去城里找活干呢……还说有的全家都搬去了城边边……妈,你说,等咱们蘑菇种多了,赚了钱,以后有没有可能……也去城里看看?哪怕就去看看呢?”

“去城里?”李秀兰被女儿这个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,手里的针都差点扎到手,“瞎说啥呢!城里是咱能去的地方吗?人生地不熟的,吃啥住啥?哪有那么容易!”

她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和恐惧。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她来说,离开熟悉的土地和村庄,去往完全陌生的大城市,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

向晚没有争辩,只是眨着大眼睛,继续用那种充满向往的语气说:“我就想想嘛……听说城里娃娃都能上学,有好多好多书看……要是小阳也能去城里上学,肯定比村里强……”

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了弟弟的教育上。她知道,再穷的父母,只要有一丝可能,都会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。

果然,提到儿子,李秀兰沉默了下来。她看着熟睡中小儿子瘦弱的脸庞,心里一阵酸楚。村里的小学条件简陋,老师也少,要是真能去城里……她不敢想。

“唉,那是人家城里人的命……咱没那个命……”李秀兰叹了口气,语气里充满了无奈的认命感,但那份抗拒,似乎没有刚才那么坚决了。

向晚知道,种子已经播下,不能急于求成。她适时地打了个哈欠,装作困倦的样子:“嗯……我就随便说说……妈,我困了。”

她躺回弟弟身边,闭上眼睛,假装睡着,心里却清楚,“蓉城”这个概念,已经像一颗微小的种子,落进了母亲的心田。虽然现在还被厚厚的泥土和恐惧覆盖着,但只要有了合适的阳光和雨露,未必不能发芽。

而她提到的“蘑菇种多了”、“赚了钱”是前提条件,这也反过来会促使母亲更加尽心尽力地去照顾后院的那些椴木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后院的椴木依旧安静,菌丝在看不见的地方缓慢生长。村里的闲话时而响起,时而平息,像一阵捉摸不定的风。

这天,村里确实传来一个消息,但并非去蓉城卖货,而是镇上的供销社最近在收购一批品相好的干山货,价格比货郎给的要高一些,但要求严格,必须干燥、干净、无杂质。

消息传来,不少人家都动心了,纷纷翻找自家的库存。

李秀兰也立刻想起了自家珍藏的那一小袋灰树花干蘑!那是她留着准备应急或者等货郎来碰运气的。

“他爸!你说咱家那点干蘑,要不也拿去供销社试试?听说价钱比货郎好!”晚饭时,李秀兰迫不及待地跟向忠富商量。

向忠富扒拉着碗里的饭,头也没抬:“供销社?要求高着呢!咱那点东西,人家看得上吗?别大老远跑一趟,人家不要,白费力气。”他一贯的保守和谨慎又占了上风。

李秀兰急切地说:“咋看不上?咱那蘑菇晒得多好!一点沙土都没有!在货郎那最多卖2块,去了供销社说不定能多卖点钱呢!”

多卖一两毛!这对这个家庭来说,也值得跑一趟了。

向忠富动作顿了一下,显然也有些心动,但犹豫再三,还是摇了摇头:“不行,明天我们还得去东坡锄地,那草都快比苗高了。你去?最近的草不尽快除了,草都比粮食高了,再晚点,草长草籽了,后面更多草。”

这确实是实际问题。李秀兰顿时语塞了,满脸的兴奋和期待慢慢黯淡下去,化为了失望和不甘。明明有个好机会,却因为人手的问题而无法抓住,这种无力感让她格外难受。

向晚在一旁听着,心里也跟着着急。这是一个让家里多赚一点钱的机会,也能让父母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!

必须想办法促成这件事!

她的大脑飞速运转着。父亲担心地里的活也确实不能耽误。

她放下碗筷,看向母亲,用不大但足够清晰的声音说:“妈,龙哥最近好像不怎么忙?要不……请龙哥帮咱们跑一趟?他人老实可靠。咱们给他一点钱当辛苦钱,行不行?”

这话一出,向忠富和李秀兰都愣住了。

向龙?那个隔房的憨厚侄子?

对啊!怎么没想到他!向龙年轻力壮,最近他家地里活也不多,人又实在,确实是合适的人选!让他帮忙跑一趟镇上,安全也有保障,还不耽误自家农活!

李秀兰的眼睛瞬间又亮了,急切地看向丈夫:“他爸!晚晚这主意行!向龙那孩子信得过!咱就让他帮个忙,赚了钱分他一毛辛苦钱都行!”

向忠富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,显然这个方案解决了他最大的顾虑。他沉吟了片刻,终于点了点头:“……嗯,向龙那孩子……倒是稳妥。明天……我去问问他愿不愿意。”

成了!向晚心里一阵雀跃!

她不仅帮家里抓住了这个多赚钱的机会,更重要的是,她让父母开始学会思考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家的问题——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微小转变。

李秀兰欣喜不已,看着女儿的眼神充满了惊喜和不可思议。这孩子,怎么总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?

当天晚上,李秀兰就把那一小袋干蘑仔细地又检查了一遍,装好,心里充满了对明天和那可能多出来钱的期待。

而向晚,则躺在弟弟身边,听着父母还在低声讨论给向龙多少辛苦钱合适的对话,嘴角微微上扬。

通往更大世界的梦想,需要一步步夯实基础。而这一次小小的委托,就是一块小小的基石。

虽然只是去镇上,但她相信,每一次改变的尝试,每一次与外界的有效连接,都会让父母心中的视野拓宽一点点。

她开始期待,向龙哥从镇上回来时,会带回来怎样的消息。

希望的嫩芽,正在艰难却顽强地破土而出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