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4章

苏凡完全沉浸在和小宁的交流中,并未察觉远处的注视。直到活动接近尾声,志愿者们开始集合,她才站起身,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腿,下意识地环顾四周。

然后,她的目光撞上了那道深邃的、复杂难辨的视线。

韩承嵘站在不远处,正看着她。四目相对,苏凡的心猛地一跳,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,但又礼貌性的微笑着点了点头,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。

跟小宁打着手语做掩饰“小宁,我们下次见。”

韩承嵘将她的反应尽收眼底,他心里那种复杂的情绪更加汹涌。他收回目光,对院长点了点头:“活动很有意义,辛苦了。”

说完,他转身离开,没有再看她一眼。

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心底那根被拨动的弦,余音未绝,震荡得愈发强烈。

回程车上,那辆黑色的轿车里,韩承嵘闭目养神。指节分明的手指,无意识地、轻轻敲击着真皮座椅的扶手。

苏凡,他好像……越来越无法忽视了。

周三的研讨会。韩承嵘主持会议,开场就定下基调:“今天不谈虚的,只讲实际问题。”

当谈到“如何让党建真正融入青年员工工作”时,几位负责人提出了各种方案,但似乎都缺乏新意。

韩承嵘突然点名:“小苏,你怎么看这个问题?”

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凡身上。她深吸一口气,站起来回答:“基于前期专题采访,我发现青年员工更接受‘润物细无声’的方式。比如在新产品研发中突出党员贡献,而不是简单说教。”

她列举了几个具体案例,数据详实,观点新颖。说完后,会场有一瞬间的安静。

“很好的视角,”韩承嵘打破沉默,“继续。”

会议结束后,几位负责人特意过来与苏凡交换联系方式,表示希望合作。她明白,这是韩承嵘刻意给她创造的机会。

点名提问是韩承嵘的临时决定。他想看看苏凡在压力下的表现,也想让其他负责人看到这个年轻员工的潜力。

会后,秘书长笑着问:“书记这是要重点培养小苏同志?”“人才需要展示平台,”韩承嵘避重就轻,“总部应该多发现这样的新鲜血液。”

但他心里知道,自己确实在给苏凡创造机会。这不完全出于公心,有那么一丝私心,他想看看这个女孩能走多远。

下午批阅文件时,他看到宣传处上报的季度评优名单。他在苏凡的名字旁做了备注:“借调期间表现突出,建议给予适当表彰。”

周五,集团内部通报了季度表彰名单。苏凡惊讶地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“宣传创新奖”一栏。

同事们纷纷祝贺,但苏凡心里明白,这个奖项背后有韩承嵘的推手。她发了一封简短的感谢邮件给他的办公室,语气专业而克制。

半小时后,她收到回复:“奖项是你应得的。继续努力。”署名李秘书,但苏凡隐约感觉这不仅仅是程式化的回复。

不出所料,苏凡在资料室遇到李秘书。李秘书看似随意地说:“书记很少亲自推荐借调人员评奖,你很优秀。”

这句话让苏凡思绪万千。理性与感性开始拉锯。

周一一早,苏凡在电梯里遇到韩承嵘。她礼貌地问候:“书记早。”“早,”韩承嵘点头,然后出乎意料地加了一句,“表彰奖金收到了吗?”“收到了,谢谢书记。”苏凡有些意外他会提到这个细节。

电梯到达时,韩承嵘似乎犹豫了一下,然后说:“专题系列第二期可以增加了国际化对比视角,有问题可以直接联系办公室。”

这句话在苏凡心中激起涟漪。直接联系办公室?

她点点头:“明白,我会做好。”

三千元的表彰奖金,钱不多,但意义重大。她心里高兴,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同时也记得期间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,尤其是同部门的李晓没少帮她处理杂事。

“晓晓,发了奖金,我请大家喝咖啡吧?你想喝什么?”苏凡凑到李晓工位前商量。

“哇!太好了!那我可不客气了,一杯焦糖玛奇朵,谢谢喽!”李晓笑嘻嘻地说。

定下请客的事,苏凡开始统计人数和口味。列着列着,她笔尖一顿,想到了韩承嵘。于情于理,都应该表示一下感谢。

但直接去问……她有点鼓不起勇气。犹豫片刻,她点开了李秘书的微信。

「李秘书,我这边想请大家喝咖啡,感谢大家之前的帮助。您喝点什么?我一起点。」她先发了个试探的消息。

李秘书回复得很快,带着笑意:「哈哈,那就谢谢小苏了,我要一杯拿铁,全糖的,辛苦啦!」

「好的,不客气~」苏凡回复完,看着对话框,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一会儿,才又小心翼翼地敲下一行字:

「李秘书,顺便想问一下……韩书记平时喝咖啡吗?一般都喝什么口味呢?」 她还是选择了迂回战术。

李秘书那边显示“正在输入中…”,似乎也在斟酌。

就在这时,韩承嵘从里间办公室走出来,却见他盯着手机屏幕,嘴角还带着笑,完全没注意到自己。

“李金言。”韩承嵘用指节不轻不重地敲了敲他的办公桌面。

李秘书吓得一个激灵,几乎是弹跳着站了起来,手机都差点没拿稳:“书、书记!您什么时候出来的?”

韩承嵘目光扫过他还没来得及锁屏的手机界面,淡淡地问:“看什么呢,这么投入?有什么喜事?”

李秘书老实回答:“书记您说笑了,是苏凡,她说拿到奖金想请大家喝咖啡,她……问我,您平时喝什么?” 李秘书巧妙地把“打听”换成了更中性的“问”。

韩承嵘闻言,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:“和大家一样就行。” 说完,便转身回了办公室。

只是关上门后,他靠在门边,心里莫名有点不是滋味,她怎么不亲自来问我呢?

这边,李秘书等书记进去后,才赶紧给苏凡回复:「小苏,书记说和大家一样就行。」他想了想,还是本着尽职尽责(或许也带着点看好戏)的心态,又补充了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,算是友情提示:「不过……书记平时不爱甜的。」

苏凡看着李秘书的回复,纠结再三,她挑选了一杯无糖的丝绒拿铁。

然而,苏凡万万没想到的是,韩承嵘不爱喝咖啡。

于是,当天下午,韩承嵘看着眼前那杯苏凡“特意”为他点的、无糖丝绒拿铁,沉默了几秒。他想起自己说的“和大家一样”,又想到这是她的一份心意……

最终,韩书记硬是面不改色地、一口一口地将那杯“心意”喝完了。

结果就是,韩承嵘,在那个夜晚,“失眠到灵魂出窍”,瞪着天花板直到凌晨三点,大脑依旧清醒得像刚开完一场战略研讨会。

而第二天,顶着淡淡黑眼圈的韩书记,在走廊遇到神采奕奕的苏凡时,看着她那双带着询问和一点点小期待的眼睛,终究什么也没说,只是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,便擦肩而过。

留下苏凡在原地,看着他比平时似乎更冷峻三分的背影,心里还在暗自琢磨:看来无糖的选择是对的,书记好像……没嫌弃?

专题系列第二期的工作全面展开。有了“直接联系办公室”的许可,苏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但她也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个特权,只在必要时才联系韩承嵘的秘书。

周四下午,她正在整理海外研发中心的采访素材,刘处长突然把她叫到办公室,神色严肃地关上门。

“小苏,你最近和韩书记办公室联系很多?”刘处长单刀直入。苏凡心里一紧:“只是关于专题系列的一些协调,书记要求定期汇报进展。”刘处长点点头,表情缓和了些:“总部环境复杂,你要注意分寸。有些人开始注意你了。”

苏凡突然意识到,韩承嵘的特殊关注可能已经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。

下班后,李晓悄悄告诉她:“听说综合部的李副主任在打听你,好像他侄女也想留在总部。”

苏凡感到一阵压力。她原本只想着做好工作,却没料到会卷入无形的人际关系网中。

党委会上,综合部李副主任突然提到:“最近有些借调人员直接越级汇报,是不是不太符合程序?”

虽然没有点名,但韩承嵘立即明白指的是谁。他平静回应:“特殊人才特殊渠道,只要为了工作,可以灵活处理。”

会后,李秘书长提醒他:“书记,李副主任的侄女今年也想调来总部,宣传处只有一个编制空缺。”韩承嵘皱眉:“人事安排应该按能力决定,不是关系。”

但他心里明白,在这个体系里,关系和能力往往同样重要。他不得不开始考虑,自己对苏凡的特别关注,是否反而会给她带来麻烦。

周末,集团工会组织青年员工登山。苏凡犹豫再三,还是报了名,她不想显得太过特立独行。

山道上,她遇到了韩承嵘。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迪桑特运动服,比平日西装革履的样子显得年轻而有活力。

苏凡实在不是运动的料,咬牙爬了不到三分之二,便感觉双腿发软,气喘吁吁。“晓晓,你们先爬吧,我……我真不行了,得歇会儿。”她扶着路边的石头,脸色发白。

李晓担忧地看了看她:“那你就在这等我们,别乱跑啊。”

“嗯,放心。”

苏凡在路旁的长椅上坐下,揉着酸胀的小腿肌肉。喉咙干得冒烟,她从背包里拿出水瓶,用力拧了拧,瓶盖却纹丝不动。

就在这时,一道阴影笼罩下来。

韩承嵘爬着发现不见了苏凡的身影。“苏凡呢?”他问身旁的人。

有知道的同事回答:“书记,苏凡好像体力不支,在下边休息呢。”

韩承嵘点了点头,对众人道:“你们继续,注意安全。” 他则转身折返,没走多远,便看到了那个坐在长椅上,正跟瓶盖较劲的纤细身影。

“书记?”苏凡惊讶地看着去而复返的他,“您怎么回来了?”

韩承嵘没有回答,而是很自然地伸手拿过她手里的水瓶,在她身旁的空位坐下,轻松拧开瓶盖后,递还给她。“活动是我提议的,我要对每个人的安全负责。”他解释道,目光扫过她汗湿的额角和缺乏血色的脸。

苏凡接过水,小口喝着,低声说:“我不会乱跑的,就在这等大家下来。”

“正好,我也需要休息一下。”韩承嵘接口道,姿态放松地靠在椅背上。

苏凡心里暗自嘀咕:谁不知道您韩书记是健身达人,参加过多次马拉松,这点山路还需要休息?她注意到,周围上上下下的员工,目光都有意无意地扫过他们这边,甚至有人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。

这种被围观的感觉让她如坐针毡、如芒刺背。

“书记,”她站起身,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,“那您先歇着,我感觉好多了,再试着爬一段。”

既然您不走,那我走总行了吧。这几乎是明晃晃的潜台词。

她刚站起身,还没迈步,就听到韩承嵘低沉的声音响起:“你鞋带开了。”

苏凡低头一看,果然,右脚鞋带不知何时松开了。她只好应了一声“哦”,蹲下去系鞋带。

或许是因为体力透支,又或许是起身太猛,蹲下再站起来时,她只觉得眼前一黑,天旋地转,整个人不受控制地向前踉跄。

一只有力的大手及时扶住了她的胳膊,稳住了她摇摇欲坠的身体。

“都这样了,还逞什么能?”韩承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薄怒,看着她瞬间苍白的脸,眉头紧锁。

苏凡在他半扶半抱下重新坐回长椅,缓了几秒,眼前的黑雾才逐渐散去。“没事,书记,可能就是有点低血糖,坐一会儿就好了。您……您不用特意在这里陪我。”她依旧试图“赶人”。

韩承嵘看着她强撑的样子,忽然叹了口气,目光锐利地看进她眼里:“苏凡,你到底在别扭什么?”从他在旁边坐下开始,她就浑身不自在,明里暗里地想让他离开。“就这么怕别人看见?”

说着,他竟然从自己的运动腰包里,拿出了一块巧克力,撕开小口,递到她面前。“吃点这个。”

一个不喜欢甜食的人,登山居然会随身带着巧克力?真是闻所未闻。

吃了巧克力,又休息了一会儿,苏凡感觉好多了。但眼看着登山的大部队即将折返,若被更多人看到她和韩承嵘单独坐在这里,不知又会传出什么闲话。

“书记,”她再次开口,“我感觉好多了,但确实没法继续爬了。我能申请提前回去休息吗?”

韩承嵘也有此意,点头:“可以。我送你回去。”

“不用!”苏凡几乎是脱口而出,随即意识到反应过度,连忙放缓语气,“真的不用麻烦您了。您是活动组织者,要是提前走了,这活动……意义就没了。”她搬出了“集体活动”作为最正当的理由。

最终,韩承嵘没有坚持。

她坚持自己走到山脚下,拦了辆出租车离开,苏凡靠在出租车后座,疲惫地闭上眼。身体的不适渐渐缓解,但心里的那根弦,却绷得更紧了。她发现,有些距离,并非自己谨小慎微就能保持;而有些关注,一旦落下,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涟漪由不得自己控制。

于是苏凡做出了一个决定:她要把所有与韩承嵘办公室的沟通都抄送给刘处长,恢复正常的汇报流程。

她收到韩承嵘办公室的邮件回复,只有简单一句:“收到,按计划推进。”但一小时后,刘处长来找她:“书记办公室说你还是可以直接汇报,不用经过我。”

苏凡坚持:“处长,我还是按正常流程走吧,这样更合适。”刘处长若有所思地看着她:“你很聪明,小苏。尊重你的决定。”

韩承嵘从秘书长那里得知苏凡的选择,微微惊讶后露出一丝赞赏:“她很懂事。”“确实,懂得避嫌是种智慧。”李秘书长附和。

专题系列第二期初稿完成。苏凡特意请刘处长先行审阅,再按程序报送。稿件质量很高,刘处长几乎没做修改就上报了。

反馈很快回来,韩承嵘办公室提出了几条具体修改意见,都是专业范畴内的建议,没有任何特殊关照的痕迹。

苏凡松了口气。她成功地维持了专业距离。

下班时,李晓佩服地说:“你真厉害,居然能在那位和李副主任之间找到平衡。”苏凡笑笑没说话。只有她自己知道,这种“平衡”需要多少谨慎和克制。

而韩承嵘,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。他看着苏凡恢复正规流程的汇报,既欣赏她的懂事,又有一丝莫名的失落。

手机震动打断他的思绪。是母亲发来的消息:“承嵘,这周末回家吃饭吗?你张阿姨想介绍她女儿给你认识.”

韩承嵘轻轻叹了口气。34岁的央企党委书记,在家人眼中依然是“婚姻困难户”。

“这周末要出差,下次吧。”他简短回复后,放下手机。

他的目光再次回到那份通讯稿上。

第二天上午,韩承嵘特意提前十分钟来到科技创新展区。苏凡在调试设备。

“需要帮忙吗?”他走上前问道。

苏凡明显吓了一跳,相机差点脱手:“韩书记!不用麻烦。”

“好,按你的计划进行,”韩承嵘看看手表。

离开展区时,他注意到几个工作人员交换着好奇的眼神。

中午在食堂,韩承嵘无意中听到一桌年轻员工的对话:“那个借调来的苏凡挺厉害啊,”“听说可能要留下来了?”“不一定吧,借调期满回去的多的是…”

下午的党委会上,讨论到年轻人才培养议题时,韩承嵘突然想到什么:“我们应该建立更灵活的用人机制,比如对表现优异的借调人员,开辟特殊通道。”

会议室安静了一瞬。组织部长谨慎地回答:“书记的意思是?”“人才不应被身份限制,”韩承嵘语气平静,“特别是那些已经证明自身价值的人。”

会后,李秘书长私下问他:“书记有具体人选考虑?”“只是一个思路,”韩承嵘避而不答,“完善机制比解决个案更重要。”

但他知道自己想到了谁。

苏凡接到正式通知:周三党委会汇报专题进展。

她全力以赴地准备,党委会汇报前的最后一刻,苏凡站在会议室外,深呼吸试图平复紧张。她反复检查手中的汇报材料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边缘,将纸角揉得微微起皱。

“放轻松,”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“你准备得很充分。”

苏凡猛地转身,看见韩承嵘正站在不远处,手中端着茶杯。他今天系了一条深蓝色条纹领带,衬得他更加挺拔冷峻,但眼神中却有一丝难得的温和。

“书记好,”苏凡迅速站直,手指不自觉地收紧,捏皱了手中的文件,“确实有点紧张。”

韩承嵘向前一步,自然地从她手中抽过文件,轻轻抚平被揉皱的角落:“数据扎实,观点新颖,没什么可紧张的。”他的指尖不经意间掠过她的手背,一触即分,却留下若有似无的温度。

这个细微的接触让苏凡微微一颤,她注意到韩承嵘似乎也顿了一下,但他很快恢复如常,将文件递还给她:“王副总关注实际成效,多强调专题带来的具体影响。”

“明白,谢谢书记。”苏凡接过文件,感觉被他抚平的那处纸角似乎还残留着温度。

汇报过程中,苏凡按照韩承嵘的建议,重点突出了专题系列在基层产生的实际效果。当她展示一组数据对比图时,王副总果然感兴趣地提问:“这些数据来源是?”

苏凡流畅应答,同时注意到韩承嵘微微向后靠向椅背,这是一个放松的姿态,表明他对她的回答有信心。

汇报圆满结束,委员们陆续离场。苏凡整理材料时,感觉到一只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头,一触即离。

“做得很好,”韩承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随即走向门口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