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4章

华科院的环境与本科大学截然不同。这里少了些蓬勃的青春气息,多了几分沉静的学术氛围。林清棠所在的”智能认知交叉实验室”占据了一栋独立小楼的整整一层,巨大的玻璃幕墙外是精心打理的园林景观,内部则陈列着各种昂贵的脑电设备、高性能计算集群,以及一些她暂时还叫不出名字的精密装置。

她的导师,杨振宇教授(与那位著名物理学家名字相似却非同一人),果然如资料显示般年轻而富有活力。他思维活跃,对”意识的量子效应”、”信息在神经网络中的非经典传递”等前沿甚至略带”科幻”色彩的课题抱有浓厚兴趣。这对林清棠而言,无疑是个完美的掩护。

她分配到的课题是”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潜意识信息编码模式识别”,听起来高深莫测,本质上是通过分析脑电、眼动等生理数据,尝试解读人类潜意识层面处理信息的独特模式。这个研究方向与A.R.I.S运作的某些底层原理,至少在”解析深层意图”这一点上,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共鸣。

她拥有了一间独立的工位,面积不大,但私密性良好。她所做的第一件事,便是小心翼翼地在此处构筑了一个强化版的”静谧节点”,并将那个效果微弱的”信息偏转节点”覆盖在工位入口。在这个被双重保险的小空间里,她可以更安心地进行一些基础的系统能力练习,而不必过分担心被同事或无处不在的监控察觉到异常。

生活似乎就此驶入了新的轨道。白天,她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,混迹于一群天赋异禀的研究者之中,阅读文献,处理数据,参与导师的讨论,出席小组会议。夜晚,回到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单人公寓,继续钻研母亲的”星图之书”,并开始尝试A.R.I.S建议的下一步进阶练习——”能量纹路自定义”。

根据母亲笔记的理论结合A.R.I.S的阐释,标准的能量纹路模板是经过千锤百炼的”通用语法”,稳定可靠但缺乏足够的灵活性。而真正掌握”定义权”的体现,在于能够依据自身的独特理解和具体需求,创造出专属于个人的”词汇”。

这绝非易事。其难度不亚于凭空创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,并且还要确保它能稳定运行。

她最初尝试构筑一个能让杯中咖啡始终维持在”最佳饮用温度”的节点。结果不是纹路结构因逻辑不自洽而崩溃导致节点失效,就是能量控制失衡,险些让她的咖啡杯瞬间凝结出一层薄霜。

【警告:自定义能量纹路结构稳定性不足。逻辑闭环存在缺陷。】

【节点构筑失败。能量逸散。】

【建议:从概念更单一、需求更基础的目标开始练习。】

一次次失败,伴随着大量精神力的消耗,带来的是剧烈的头痛与深深的疲惫。但林清棠没有放弃。这种对自身能力根源的探索,远比单纯使用A.R.I.S的预设功能,更能带给她难以言喻的踏实感与掌控感。

就在她潜心于学业与能力提升时,一个新的”变量”悄然介入。

实验室新来了一位名叫秦望舒的博士后。他身材高挑,气质清隽,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总是带着一种沉静的专注。他是杨教授费尽心思从海外引进的人才,主攻方向是”复杂系统中的信息熵与异常信号检测”。

而他的办公位,恰好在林清棠的斜对面。

秦望舒言辞不多,但专业能力极为出众,无论面对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,他总能精准地切中要害。他对待实验数据有种近乎苛刻的严谨,待人接物却保持着一种礼貌而明确的距离感。

林清棠本能地觉得这个人不简单。并非因为怀疑他可能是同类”编辑者”,而是一种源于直觉的警觉。他身上有种与周围环境微妙脱节的、过于纯粹的理性气质。

“清棠,”某日,他拿着一份数据报告走到她的工位前,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,”你这组关于alpha脑波与视觉注意力关联的数据,第三序列的方差存在异常,建议核查一下原始数据采集过程是否受到未知干扰。”

林清棠心中微微一紧。那组数据确实是因为她在练习”节点”时,不小心导致精神力轻微外泄,可能对敏感的脑电设备造成了极细微的扰动。她自认为处理得天衣无缝,却没料到被他一眼识破。

“好……好的,秦师兄,我立刻核查。”她尽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。

秦望舒点了点头,没有追问,转身离去。但在转身的刹那,林清棠似乎捕捉到,他镜片后的目光极其迅速地在她工位周围扫视了一圈——那里,正笼罩着她布下的、肉眼不可见的”静谧节点”的能量场。

他……难道感知到了什么?

【检测到目标个体‘秦望舒’对微弱的现实干涉场存在高于常人的感知阈值。】

【生物信息扫描(非侵入式,被动):未检测到明显的现实编辑能力特征。】

【分析:可能源于其长期从事高精度信号检测研究,导致感官敏锐度超常,或具备某种未知的先天感知特质。】

【威胁评估:极低(暂无证据表明其与TSB或其它异常组织存在关联)。】

仅仅是感官敏锐吗?林清棠稍稍松了口气,但内心的警惕并未完全消除。

这次事件也给她敲响了警钟。现实并非可以随意存档读档的游戏,任何一个微小的非常规操作,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,被具备特殊敏锐度的观察者察觉。她必须更加谨小慎微。

几天后的深夜,她再次尝试”能量纹路自定义”。这一次,她放弃了复杂的”温度维持”概念,选择了一个更为基础、单一的需求:让桌面上那支普通的木质铅笔,更难被意外碰落。

她集中精神,不再试图勾勒复杂的能量回路,而是将意念纯粹地聚焦于”稳定”、”附着”的直观感受上。她想象一种无形的、略带粘滞感的力场,如同温柔而坚韧的蛛网,轻轻包裹住铅笔与桌面的接触区域。

这一次,她没有完全依赖或模仿任何现有模板,而是基于自身对”静谧节点”稳定结构的理解,结合这种纯粹的”意图”驱动,在意识中引导能量,自发形成了一种极其简单、甚至略显粗糙的网状能量结构。

当她将这个结构成功”推送”并锚定在铅笔底部的瞬间——

【检测到用户成功构筑自定义‘现实定义节点’!】

【节点类型:微附着(用户自定义)。】

【影响范围:限定于铅笔与桌面接触点。】

【效果:小幅增加铅笔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,降低意外滑落概率约30%。】

【能量纹路评级:结构粗糙,但逻辑自洽,运行稳定。】

【现实偏移率:+0.00005% (可忽略不计)。】

成功了!

尽管效果微弱,纹路简陋,但这确是她真正意义上,第一个完全由自己构思、设计并成功运行的”自定义节点”!一股源于创造的纯粹喜悦涌上心头,其强烈程度,远胜于第一次成功驱动A.R.I.S执行指令之时。

她凝视着那支仿佛被无形之手轻轻”按”在桌面上的铅笔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,露出了来到华科院后第一个发自内心、毫无负担的轻松笑容。

能力的点滴成长,如同黑暗中独自闪烁的萤火,虽然光芒微弱,却真切地照亮着她脚下这条孤独而未知的前行之路。

窗外,都市的灯火依旧如星河般璀璨。实验室内,只有仪器运行时发出的低沉嗡鸣。

她清楚地知道,像秦望舒这样敏锐的观察者可能就在身边,深空那令人不安的低语从未停歇,那些掩埋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秘密依旧深藏。

但此刻,注视着这支难以被轻易碰落的铅笔,林清棠感觉到,自己至少实实在在地抓住了某样东西——一份属于她自己的、微小却真实的重量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