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精选的一篇男频衍生小说《朱元璋开国铁血帝王的江山路》,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,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朱元璋陈友谅,作者小范作家,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。《朱元璋开国铁血帝王的江山路》这本男频衍生小说目前连载,更新了119368字。
朱元璋开国铁血帝王的江山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赤地灾星
元至正三年,濠州。
赤地千里,蝗群过处,禾苗只剩光杆,土地龟裂如老人干涸的手掌。夕阳把天空染成诡异的赭红色,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蜷缩在破茅草屋角落,怀里紧紧抱着半块发霉的杂粮饼,那是他和家人仅存的口粮。
“重八……水……给娘点水……”土炕上,妇人气息奄奄,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。
少年名叫朱重八,刚满十五岁,颧骨高耸,眼神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执拗。他爬过去,用缺口的陶碗舀起缸底最后一点浑浊的泥水,小心翼翼地喂到母亲嘴边。泥水太少,母亲连润唇都不够,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,没过多久便没了气息。
朱重八没有哭,眼泪早在接连失去父亲和兄长时就流干了。他麻木地走出茅草屋,却看见天边突然亮起一道刺目的蓝光,像一柄巨斧劈开了昏暗的天幕。蓝光坠落得极快,带着尖锐的呼啸声,最终砸在村外的乱葬岗方向,扬起漫天尘土。
同村的王二瘸子一瘸一拐地跑过来,脸上满是惊恐:“重八!那是啥?妖怪吗?”
朱重八攥紧了拳头,乱葬岗埋着他的亲人,就算是妖怪,他也得去看看。他抄起墙角的柴刀,不顾王二的阻拦,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乱葬岗。
离着还有几十步,就能感觉到空气里弥漫着灼热的气息,混杂着一种从未闻过的、类似金属灼烧的腥甜味道。乱葬岗中央,原本的土坡被砸出一个巨大的深坑,坑底躺着个椭圆形的物件,通体银白,表面流转着淡淡的蓝光,像极了话本里描述的“天外飞仙”坐骑。
他壮着胆子靠近,却发现那物件表面突然浮现出细密的纹路,纹路亮起时,一道全息影像凭空投射出来——那是个穿着银色紧身衣的人形轮廓,面部模糊,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带着电流的杂音:“星际坐标确认……地球,公元1343年……文明等级:行星级原始文明……检测到高适配性基因序列……启动紧急绑定程序……”
朱重八吓得后退一步,柴刀哐当掉在地上。还没等他反应过来,那银白物件突然射出一道纤细的蓝光,精准地击中他的眉心。他只觉得脑袋一阵剧痛,像是有无数根针在扎,随即眼前一黑,栽倒在地。
再次醒来时,天已破晓。银白物件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手腕上多了个银色手环,紧贴皮肤,像是长在肉里一样,无论怎么抠都弄不下来。更奇怪的是,他脑海里多了许多陌生的念头,眼前时不时会闪过奇怪的画面:会飞的铁鸟、能发出巨响的管子、还有无数密密麻麻的符号。
“这是……啥玩意儿?”他喃喃自语。
“滴!能量核心剩余12%,启动最低功耗模式。”手环突然发出轻微的震动,一个清晰的电子音在他脑海里响起。
朱重八惊得跳起来,以为是邪祟附体,抓起地上的柴刀就要砍自己的手腕。“别砍!我是星际联盟第734号文明观测器,编号‘启明’,并非邪祟。”电子音急忙说道,“我乘坐的探测器遭遇星际乱流坠毁,紧急情况下与你绑定。你是我检测到的唯一适配者。”
朱重八愣住了,他虽然没读过书,却也听过说书人讲“天外有天”的故事。他试探着问:“你是天上的……神仙?”
“可以理解为来自其他星球的科技产物。”启明的声音顿了顿,“检测到你所处环境极度恶劣,亲属均已死亡,生存概率低于10%。是否启动初级生存辅助功能?”
“啥功能?能让我活下去?”朱重八眼睛亮了起来,死亡的阴影从未离他如此之近,只要能活下去,哪怕是和妖怪打交道他也愿意。
“滴!启动成功。分析当前环境:干旱导致水资源匮乏,蝗灾引发粮食短缺,伴生瘟疫风险极高。解决方案:探测地下水脉,生成简易过滤装置图纸。”话音刚落,朱重八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立体图纸,上面标着各种他能看懂的符号,还有用木炭就能制作的过滤器材样式。
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图纸操作,在启明的指引下找到一处隐蔽的地下水脉,挖了个浅井,再用木炭、细沙和陶土做了过滤层。当清澈的水从过滤装置里流出来时,朱重八激动得浑身发抖——这水不仅能喝,还能用来种东西!
启明又提示:“检测到土壤缺乏氮元素,可收集人畜粪便制作堆肥,配合选育耐旱种子,粮食产量可提升30%。”
朱重八立刻行动起来,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收集粪便堆肥,又在自己那几分薄田里试种启明筛选出的耐旱麦种。村民们起初不信,但看着朱重八田里的麦苗比自家的粗壮许多,渐渐也跟着学起来。
可好景不长,一队元兵突然闯进村子,为首的百户长看到村民们的田里有了生机,立刻露出贪婪的神色:“这地里的庄稼,全得给朝廷上交!还有那井,也得归官!”
元兵们一拥而上,抢粮食、砸工具,村民们敢怒不敢言。一个元兵看到朱重八手腕上的银手环,眼睛一亮,伸手就要抢:“这玩意儿看着值钱,给老子摘下来!”
朱重八死死护住手腕,那是他活下去的希望。元兵恼羞成怒,举起刀就砍过来。千钧一发之际,启明突然报警:“检测到致命威胁,启动防御屏障(一次性)!”
一道透明的光罩瞬间将朱重八笼罩,元兵的刀砍在光罩上,发出“当”的一声脆响,刀刃崩出个缺口。元兵吓得连连后退,以为朱重八是妖怪化身,百户长也慌了神,大喊着“邪祟!快撤!”带着元兵狼狈逃窜。
村民们围上来,看着朱重八的眼神又敬又怕。王二瘸子磕磕巴巴地说:“重八……你是不是得了神仙相助?”
朱重八摸着手环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知道,这手环不仅能让他活下去,或许还能改变这乱世。但他也清楚,元兵不会善罢甘休,这里已经不能待了。
当晚,他把仅存的粮食分给村民,自己带着启明指引的方向,踏上了逃亡之路。他要去皇觉寺当和尚,那是目前唯一能混口饭吃的地方。临走前,启明的声音在他脑海里响起:“检测到附近存在元朝军队调动,未来三个月,濠州将爆发大规模起义。建议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”
朱重八回头望了一眼生他养他的村庄,眼中闪过一丝决绝。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但他知道,自己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放牛娃了。
第二章 皇觉寺异客
皇觉寺早已不复往日香火,院墙斑驳,佛像蒙尘,十几个和尚挤在破殿里,每天靠化缘勉强糊口。住持见朱重八身强力壮,还能写几个字(那是小时候地主家儿子教的),便收留了他,让他负责挑水劈柴。
寺里的日子同样难熬,管事和尚克扣口粮,把最累的活都派给朱重八。但他毫不在意,每天干完活,就躲在柴房里研究手腕上的手环。启明能教他认字,给他讲外面的世界——原来元朝只是占据了中原,南方还有许多割据势力;原来除了锄头镰刀,还有能瞬间杀死百人的武器;原来天上的星星,都是和地球一样的星球。
“启明,你说的‘火药武器’,真的能造出来吗?”朱重八摸着冰凉的手环,眼神炽热。他见过元兵的弯刀,见过他们骑马践踏百姓,若是有那种厉害的武器,或许就能打败元兵。
“可以。”启明立刻投射出图纸,“初级火药配方:硝石、硫磺、木炭,比例为75:10:15。可制作简易火铳和手榴弹,但需要精密的金属加工工艺。当前条件不足,建议先储备原材料。”
朱重八把配方记在心里,每次化缘都留意收集硝石(老农用它腌菜)和硫磺(山里的硫磺矿),悄悄藏在柴房的地窖里。他还利用启明的“材料分析”功能,辨认出哪种木炭燃烧效率最高,偷偷囤积了一大批。
这天,他化缘回来,刚进寺门就听到争吵声。几个元兵拿着刀架在住持脖子上,为首的正是上次在村里抢粮的百户长。“说!是不是你们寺里藏了反贼?”百户长恶狠狠地问。
原来最近濠州一带有人聚众反元,元兵四处搜捕可疑人员。朱重八心头一紧,悄悄退到柴房,却被一个元兵发现:“那小子跑了!抓住他!”
元兵追了进来,朱重八情急之下,抓起地窖里的硝石硫磺混合物,又抱起一捆干柴堵住门。“启明,有没有办法挡住他们?”
“能量不足,无法启动屏障。可利用易燃物制造烟雾,配方已生成。”启明立刻给出方案,“硝石与硫磺混合点燃,可产生大量刺激性烟雾。”
朱重八按照指引,将混合物倒在柴火上,用火折子点燃。瞬间,浓烈的黄烟滚滚而起,呛得门外的元兵咳嗽不止,骂骂咧咧地后退。他趁机从后窗跳出,一路狂奔,不敢回寺。
跑了整整一夜,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,他才瘫倒在一片树林里。皇觉寺肯定不能回去了,元兵一定会放火烧寺,住持他们怕是……想到这里,朱重八攥紧了拳头,指甲深深嵌进掌心。
“滴!检测到附近有人类活动迹象,身份:红巾军巡逻队。距离:三公里。”启明突然提示。
红巾军?朱重八想起启明说过,这是反抗元朝的义军。他挣扎着站起来,朝着启明指引的方向走去。没走多久,就看到几个穿着破烂盔甲、手持长矛的汉子,为首的人满脸络腮胡,眼神锐利如鹰。
“你是何人?为何在此徘徊?”络腮胡厉声喝问,手按在了腰间的刀上。
“我叫朱重八,是皇觉寺的和尚,元兵烧了寺庙,我无处可去。”朱重八如实说道,“听说你们是反元的义军,我想加入你们。”
络腮胡上下打量他一番,见他虽然瘦弱,但眼神坚定,不像奸细,便咧嘴一笑:“好小子,有骨气!我叫汤和,是郭子兴元帅麾下的百户。跟我走吧,能不能留下,得看元帅的意思。”
朱重八跟着汤和回到红巾军的营地,营地里人声鼎沸,士兵们虽然衣衫褴褛,但个个精神抖擞。汤和把他带到一座大帐前,帐内坐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,正是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。
郭子兴听说了他的遭遇,又问了几个关于时事的问题,朱重八凭借启明教给他的知识,对答如流,还提出了几条抵御元兵的建议,比如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、设置陷阱。郭子兴大为惊讶,没想到这个年轻和尚竟有如此见识,当即决定收留他,让他在汤和手下当一名亲兵。
加入红巾军后,朱重八如鱼得水。他作战勇猛,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,而且头脑灵活,总能想出奇招。一次元兵夜袭,他根据启明检测到的脚步声,提前预判了敌人的进攻方向,带着十几个弟兄设下埋伏,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,缴获了二十多匹战马。
郭子兴对他越来越器重,经常让他参与军机议事。这天,郭子兴把他叫到帐中,神色凝重:“重八,元军派了五万大军来围剿我们,濠州城小粮少,怕是守不住啊。”
帐内的将领们议论纷纷,有的主张突围,有的主张死守。朱重八沉默片刻,向郭子兴行了一礼:“元帅,我有一计。”
他走到帐中央,借着启明投射的简易地图,指着濠州城外的地形说道:“这里是凤凰山,两侧是悬崖,只有一条小路可通。我们可派一支精兵埋伏在山上,再派少数人诈败,把元兵引到山谷里。然后用滚石和……特殊火器攻击,定能大败元军。”
“特殊火器?”郭子兴好奇地问。
朱重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药包,这是他利用营地里的材料偷偷制作的:“这叫‘震天雷’,点燃后扔出去能爆炸,威力巨大。我已制作了百余枚,足够用了。”
郭子兴半信半疑,但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能死马当活马医。他按照朱重八的计策,派汤和率领三千精兵埋伏在凤凰山,又让朱重八带领五百人前去诱敌。
元军主帅是个骄横的万户,见朱重八的人马不堪一击,哈哈大笑:“一群乌合之众!追!拿下濠州,屠城三日!”元兵争先恐后地冲进山谷,根本没察觉埋伏。
当元兵全部进入包围圈后,朱重八大喊一声:“动手!”
山上的滚石檑木倾泻而下,砸得元兵人仰马翻。紧接着,百余枚震天雷被扔了下去,爆炸声此起彼伏,元兵被炸得血肉横飞,惨叫连连。元军主帅吓得魂飞魄散,转身想逃,却被朱重八一箭射落马下。
此战,红巾军以少胜多,歼灭元兵两万余人,缴获粮草兵器无数。濠州之围解除,朱重八的名字也传遍了整个红巾军。郭子兴对他赞不绝口,亲自为他改名“朱元璋”,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。
新婚之夜,马氏看着朱元璋手腕上的手环,好奇地问:“重八,这是什么?看起来好奇怪。”
朱元璋握住她的手,把手环的来历如实相告——当然,隐去了外星人的部分,只说是遇到异人所赠的“宝物”。马氏冰雪聪明,虽然觉得离奇,但见朱元璋说得诚恳,便没有多问,只是叮嘱道:“这宝物既是天意所赐,你定要善用它,为天下百姓谋福祉。”
朱元璋点头,心中暗下决心。有了启明,有了郭子兴的信任,有了马氏的支持,他的帝王之路,终于迈出了第一步。
第三章 应天根基
婚后的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地位日益稳固,郭子兴不仅给他升了官,还拨给他一支三千人的队伍,让他独自领兵。朱元璋知道,濠州城内派系林立,郭子兴的势力并不稳固,若想成就大事,必须拥有自己的根据地。
“启明,哪里适合建立根据地?”他躺在军帐里,在脑海中问道。
“分析当前各割据势力分布……集庆路(今南京)地理位置优越,龙蟠虎踞,易守难攻,且地处江南富庶之地,粮草充足。缺点:目前被元军和地方武装共同控制,攻取难度较大。”启明立刻给出分析报告,还附上了集庆路的地形地图和守军布防图。
朱元璋看着地图,眼中闪过一丝果断。他向郭子兴请命,率军南下攻取集庆路。郭子兴正想扩大势力范围,当即同意,又给他增派了两千兵力。
出发前,朱元璋听从启明的建议,在濠州乡下募兵。他知道,乡邻们淳朴勇猛,且对元人恨之入骨,是最好的兵源。果然,听说朱元璋要打元兵,乡亲们纷纷报名,徐达、冯胜等日后的开国功臣,就是在这时加入他的队伍的。
朱元璋治军极严,规定士兵不得抢劫百姓、不得擅杀俘虏,违者立斩。他还利用启明的“体能强化”功能(需消耗少量能量),挑选出身体素质好的士兵进行特殊训练,让他们成为军中的精锐。此外,他还按照启明提供的图纸,打造了一批改良过的长矛和弓箭,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大军一路南下,势如破竹。元军的防线在经过特殊训练的士兵面前不堪一击,那些地方武装见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,纷纷望风归降。短短三个月,朱元璋就攻占了皖南、浙东的大片土地,兵锋直指集庆路。
集庆路守将福寿是个顽固分子,召集了三万守军,凭借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。朱元璋几次攻城,都因城防坚固而失利,士兵伤亡惨重。
“启明,有没有办法攻破城墙?”朱元璋站在阵前,看着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元兵,眉头紧锁。
“检测到城墙厚度约五米,普通火炮无法击穿。可制作‘土炮’,利用火药推力发射石弹,威力足以摧毁城墙。配方已生成,所需材料:生铁、火药、碎石。”启明的声音响起。
朱元璋立刻下令收集材料,在军中工匠的帮助下,连夜打造了十门土炮。第二天清晨,土炮被推到阵前,对准了集庆路的西门。
“点火!”朱元璋一声令下。
十门土炮同时发射,石弹呼啸着飞向城墙,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。城墙被砸出一个个大坑,砖石飞溅,城墙上的元兵吓得魂飞魄散。朱元璋趁机下令攻城,徐达率领精锐士兵架起云梯,奋勇攀登。
福寿亲自上城督战,斩杀了几个逃兵,却挡不住红巾军的攻势。激战半天,西门被攻破,红巾军蜂拥而入。福寿见大势已去,拔剑自刎。
攻占集庆路后,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应天府,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。他没有像其他割据势力那样烧杀抢掠,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令:安抚百姓,减免赋税,开垦荒地,还设立了“招贤馆”,广纳天下贤才。
很快,就有不少名士前来投奔,其中就包括被誉为“卧龙再世”的刘伯温。刘伯温刚到应天府,就向朱元璋献上了“时务十八策”,分析了天下大势,提出了“先灭陈友谅,再除张士诚,最后北伐元廷”的战略构想。
朱元璋大喜过望,与刘伯温彻夜长谈。交谈中,刘伯温发现朱元璋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极为精准,甚至提出了一些超越时代的见解,心中暗暗称奇。当他看到朱元璋偶尔对着空气说话(其实是在和启明交流),更是觉得此人深不可测。
“先生,我听说你精通天文地理,可知天上为何会有‘流星’坠落?”朱元璋故意试探道。
刘伯温沉吟片刻,答道:“流星乃天之异象,或为吉兆,或为凶兆。昔年商汤伐夏,有流星坠于夏营,此乃亡兆;如今明公起事,若有流星坠于元廷方向,便是兴兆。”
朱元璋笑了笑,没有再多说。他知道,刘伯温的智慧虽然高深,但终究无法理解“星际文明”的存在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知己。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军师,凡事都与他商议。
在刘伯温的辅佐下,朱元璋的根据地日益稳固。农业上,推广启明改良的高产作物,粮食产量大幅提升;工业上,建立了冶铁、造船、火药作坊,打造了更先进的武器装备;军事上,整顿军队,建立了严格的训练制度,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强。
与此同时,启明也在不断“进化”。通过吸收地球上的金属元素和能量,它的功能越来越完善,不仅能提供更精准的情报分析,还能模拟战场态势,帮助朱元璋制定战术。一次,陈友谅派使者前来试探,启明通过分析使者的微表情和语气,判断出陈友谅正在暗中准备进攻,朱元璋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,避免了一场突袭。
这天,朱元璋站在应天府的城楼上,望着脚下繁华的城池,心中感慨万千。一年前,他还是个无家可归的和尚;如今,他已是一方霸主,手握重兵,心怀天下。
“启明,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情况如何?”他在脑海中问道。
“陈友谅占据武昌、九江等地,拥有水军十万,战船千艘,实力最强,野心最大,已多次试探我方边境;张士诚占据苏州、杭州,富庶有余,勇悍不足,只想偏安一隅。元廷在北方自顾不暇,暂时无力南下。”启明立刻汇报。
朱元璋点了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。他知道,平静只是暂时的,陈友谅很快就会发动进攻。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,已在酝酿之中。
第四章 鄱阳死局
元至正二十三年,七月。
鄱阳湖,烟波浩渺,狂风骤起。
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,战船千艘,顺江而下,直扑应天府。他的战船皆是巨舰,高数丈,分三层,船上能骑马奔驰,甲板上布满了弓箭手和投石机,远远望去,如同移动的城堡。
“朱元璋!速速投降!不然我踏平应天府,鸡犬不留!”陈友谅站在旗舰“混江龙”的船头,声如洪钟,底气十足。
朱元璋率领十万水军迎战,他的战船大多是中小型船只,与陈友谅的巨舰相比,简直像孩童的玩具。站在旗舰“飞龙江”上,朱元璋望着对方的舰队,神色凝重。
“启明,分析对方战船弱点。”
“检测到敌方战船体积庞大,机动性差,转向困难;甲板过高,重心不稳,易受火攻;战船之间连接紧密,一旦起火,极易蔓延。建议采用火攻战术,配合游击袭扰。”启明的分析瞬间完成,还投射出鄱阳湖的水文数据和风向预测,“明日午时,将刮东北风,利于火攻。”
朱元璋心中有了计策。他立刻召集徐达、常遇春、刘伯温等将领商议,决定兵分三路:徐达率领左翼水军,牵制陈友谅的右路舰队;常遇春率领右翼水军,袭扰其后方补给线;自己则率领中路水军,正面迎敌,等待火攻时机。
次日清晨,战斗打响。陈友谅的巨舰凭借优势火力,不断轰击朱元璋的战船,明军伤亡惨重。徐达的左翼舰队被对方的巨舰撞沉了好几艘,常遇春的右翼虽然袭扰成功,却无法撼动对方的主力。
“朱元璋!你就这点本事吗?”陈友谅得意地大笑,下令全军出击,想一举歼灭明军。
朱元璋沉着应对,下令船队后撤,引诱敌军深入。陈友谅果然中计,率领巨舰追击,船队渐渐进入鄱阳湖的狭窄水域。
午时已到,东北风如期而至,风力越来越大。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下令:“点火!出击!”
早已准备好的火船冲了出去,这些船身上涂满了油脂,船舱里装满了火药和柴草,由敢死队员驾驶,朝着陈友谅的舰队冲去。火借风势,风助火威,瞬间就点燃了最前面的几艘巨舰。
“不好!是火攻!快救火!”陈友谅大喊,可已经晚了。巨舰之间连接紧密,火势迅速蔓延,甲板上的士兵纷纷跳船逃生,惨叫声此起彼伏。
朱元璋趁机下令全军反击,明军的小船机动性强,在火船之间穿梭,不断用弓箭和火铳攻击敌军。徐达和常遇春也率军杀了回来,与中路军夹击敌军。
陈友谅的舰队大乱,巨舰要么被烧毁,要么被撞沉,六十万大军死伤过半。他见大势已去,想率领残部突围,却被常遇春一箭射穿了肩膀。
“撤!快撤!”陈友谅忍着剧痛,下令旗舰撤退。可就在这时,启明突然提示:“检测到敌方旗舰位置,坐标(X32.5,Y116.8),可发射精准定位火箭。”
朱元璋立刻下令:“瞄准敌旗舰,发射火箭!”
明军的火箭虽然简陋,但在启明的精准定位下,一箭命中“混江龙”的船舱。船舱里的火药被点燃,发生剧烈爆炸,“混江龙”瞬间沉没,陈友谅也葬身湖底。
鄱阳湖之战,朱元璋以少胜多,歼灭了最强大的对手陈友谅,奠定了统一南方的基础。消息传回应天府,百姓欢呼雀跃,百官纷纷上奏,请朱元璋称王。
朱元璋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召集众臣商议。刘伯温说道:“明公虽胜,但张士诚仍在东南,元廷未灭,此时称王,恐引火烧身。不如先称‘吴王’,以安民心,待平定南方后,再图北伐。”
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,于同年十月在应天府称吴王,设置百官,建立了初步的政权体系。他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,负责行政事务;刘伯温为军师,掌管军政要务;徐达、常遇春为大将军,统领全军。
称王之后,朱元璋并没有懈怠。他知道,张士诚虽然实力不如陈友谅,但占据着江南富庶之地,粮草充足,不可小觑。他听从启明的建议,制定了“先断其粮道,再围而歼之”的战术,派徐达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的粮仓杭州。
徐达不负众望,很快就攻占了杭州,切断了张士诚的粮草供应。张士诚被困在苏州,内无粮草,外无援兵,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后,终于城破被俘。
平定张士诚后,南方基本统一。朱元璋站在应天府的皇宫(原元廷江南行御史台改建)里,看着墙上的天下地图,心中豪情万丈。如今,只剩下北方的元廷,只要北伐成功,他就能一统天下,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。
“启明,北伐的时机成熟了吗?”他问道。
“检测到元廷内部派系斗争激烈,军事实力衰退;北方百姓不堪忍受压迫,纷纷起义;我方军队士气高昂,粮草充足,武器装备优于元军。北伐时机已成熟。”启明的声音带着一丝机械的肯定,“建议任命徐达为北伐主帅,常遇春为副帅,兵分三路,直取大都。”
朱元璋点了点头,当即下令: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常遇春为副将军,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,提出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的口号。
北伐军出发那天,应天府万人空巷,百姓们夹道欢送。朱元璋站在城楼上,目送大军远去,心中默念:父亲,母亲,兄长,你们看到了吗?我一定会推翻元朝,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!
就在北伐军势如破竹,逼近大都的时候,启明突然发出了急促的警报:“警告!检测到未知外星信号!来源:地球同步轨道!身份不明!意图不明!”
朱元璋心中一紧,他知道,除了启明之外,还有其他外星人来到了地球。这些不速之客,是敌是友?他们的到来,会给北伐大业带来怎样的变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