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3章

光阴荏苒,转眼五载。

姜远完成温养之功,周身玄窍、生门及各要害皆已温养完毕,五人之力大增,造化圆满。

这日,姜远自觉功行已备,当即决定闯三关,使大药与元神相融,九转穴窍,成就丹道。

他运起真气,调动五人之力,准备闯关。

静室之中,姜远盘坐 ,调动五人之力护持心神。他内视脐下金鼎玉炉,取出混元一体的大药,令黄婆携药同入尾闾关。

初入尾闾关,便觉五人之力受阻。此关如暗流汹涌的河道,每进一步都阻力重重,似要阻挡五人前行。

姜远见状,心知此乃”漕溪”之路,祖师曾言需经此路方能抵达夹脊关。尾闾关乃水聚之处,以漕溪为路正合其名。然要达夹脊关,必须逆流而上。五人虽得周身滋养而威能大涨,未料此路阻力如此之大。若非先前温养之功,恐怕寸步难行。

如今五人得周身之助,此河道再难阻挡。

姜远凝神内视,只见五道身影溯流而行,黑白双鱼在前引路。黑鱼气势汹汹,白鱼相辅其间,硬生生劈开湍急水流。行进多时,前方蓦然现出一道巍峨关隘,正是修行路上阴关。

此关于姜远而言并非阻碍。昔日祖师传道时曾言,真正需警惕的乃是漕溪途中的魔障,而非关卡本身。

尾闾关坐落脊柱末端,阴气固锁,唯有至阳之物可破。心猿属纯阳,正是破关关键。姜远当即敕令心猿出击。那心猿得令猛攻九次,阴关应声而裂。

阴关既破,五人护持大药继续逆流。未行多远,忽见水道 停着一辆羊车,任激流冲击 。姜远心生警惕,原想绕行,奈何水流骤然湍急,纵使五人威能大涨亦难以前进。

童子暗忖:”漕溪险恶异常!这羊车能稳立激流,或许正是通往夹脊关的契机。”遂令五人登车,同时严加戒备以防魔障。

羊车缓行,任水势汹涌亦不减速。倏忽间河道两侧浮现无数珍宝,更有玉人邀约、神兵隐现。姜远顿悟此乃欲神作祟,若五人贪恋外物则前功尽弃。

细察之下,心猿、意马、金公、黄婆皆不为所动,木母亦目光澄澈。经多年淬炼,木母早非昔日模样,更有周身气机相助,岂会被外物所惑?

姜远深知此乃欲神最后反扑。金丹将成之际,识神将再无作乱之机。他屏息凝神,紧守漕溪内景。

……

三载光阴转瞬即逝。

姜远日夜守持,终在第三年望见夹脊双关。此处水道分岔,两座雄关分立阴阳二路。相较尾闾初关之险,此关更重定力——当初若无心猿破阴锁,五人若无羊车护持,早被欲神所趁。

此刻羊车缓缓停驻阳关之前。五人携大药入关,忽见一鹿车静候关外。正要换乘时,关中闪出一位鬓发如雪的老者,眉目间竟与姜远有五分相似。

“此路不通。”老者拂袖拦阻。

姜远神念显化关中,沉声质问:”为何阻道?”

老者反问:”你看我是谁?”

老者拨开额前银丝,露出真容。此刻再无发丝遮掩,容貌与姜远竟有七分相像。

姜远凝视道:”你即是我。”

老者沉声道:”我才是真实的你。你苦苦修行,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。明明已是垂暮之年,偏要借太玄清生符维持容颜。追求长生,却畏惧衰老,这般修行有何意义!”

姜远闻言冷笑。修行数百载,与诸般神魔打过交道,岂会不识眼前这”识神”?他淡然道:”当年你蒙蔽心智都未能阻我求道,今日更无可能。”

识神怒喝:”非是我阻道,是你不敢直面本相!”

“衰老与否,与长生何干?”姜远拂袖而起,”以皮相之说惑我道心,不觉可笑?”

“荒谬?”识神指向自己,”这副模样,才是你真容!”

姜远不再多言,径自引着五人向关外行去,命他们登上鹿车。识神终究未敢阻拦——他看清了姜远那颗坚若磐石的向道之心,绝非言语所能动摇。

五人登车就位,心猿、意马、金公、木母各镇四方,将黄婆护在 ,确保大药无失。鹿车骤然发力,如疾风般向上飞驰,与先前尾闾关羊车的缓步前行截然不同。五人需全力稳住身形,方能不被甩落。

姜远散开神识,内观五人闯关。前两关已无人能阻,不知下一关又有何等魔障。他凝神静气,注视着五人沿漕溪道攀升。

……

这段路途格外艰难。即便驾驭迅捷的鹿车,从夹脊关到玉枕关也耗费三载光阴。此刻玉枕关巍然矗立,城门紧闭。单凭心猿之力绝难冲破,非得五人合力不可。

姜远当即令众人下车,共闯雄关。站在玉枕关前,已能遥望泥丸宫所在。元神似有所感,正以明光指引前路。

道果,即将圆满!

待功成之日,运转周天九转,金丹大道便算修成。数百载苦修,终见成果。姜远不敢懈怠,全神贯注。他心知即便突破玉枕关,通往泥丸宫的路上仍有未知魔障等候。

……

却说姜远一心贯通三关,行至玉枕关前,驱使五人合力冲关。不多时,城门洞开,终究挡不住得天地之助的五人。有姜童儿以火候温养相助,岂会徒劳?

闯过此关继续上行,只见一辆牛车静候多时。姜远内观发现,玉枕关往上的道路宽阔如砥,但水道凶险更甚尾闾、夹脊二关的漕溪,比那奈何恶水还要可怖几分。此刻距泥丸宫仅一步之遥,岂能退缩?

姜远定住心神,命五人登上牛车,直向泥丸宫进发。只要将大药送达,促成龙虎交会,道果自然成就。

五人得令登车。牛车集齐众人后猛然发力,逆着汹涌恶流奋勇向前。不料行至半途,忽见前方”血浪翻涌万丈高”,无数沾满黑泥的鬼手破水而出,竟将牛车生生拽住,寸步难行。

姜远凝神内视,隐约听见鬼哭神嚎,众生悲鸣,阻其证道。他恍惚看见西牛贺洲与南瞻部洲的百姓,有的哀泣,有的哭求超度,有的怨恨他独善其身。

更有甚者,水中浮现左氏满门,向他伸手求救。

牛车停滞不前,五位 守着大药。

姜远注视着这条化作黑泥的道路,陷入沉思。

……

静室中,祖师睁眼望向童儿居所。他心知肚明,童儿已行至三关最艰险处。

老君点拨的三关本不足惧,但魔障有三。识神欲神奈何不了童儿,唯独玉枕关后的魔障最为凶险,需坚定道心方能破除,方可丹成。

此魔障无法言传身教,故祖师未曾提醒——点破便不成魔障。唯愿童儿自行突破,此关外人难助。若陷其中,必将功亏一篑。

祖师低语:”自上京山修行数百载,童儿当在此刻功成。”

正欲入定,忽觉室外有人,起身查看,竟是真见。

祖师问道:”真见,不去前殿修行,来此作甚?”

真见答:”师父, 非有意打扰。只是心有所感,不知不觉行至此处。”

祖师细看真见,暗忖:”此子元神清明,感应到童儿即将证道,特来听讲。只是尚欠火候。”

便道:”广心即将得道,你在此等候,或有所得。”

真见欣喜:”自入门起,大师兄便勤修正道。不知历经多少寒暑,终将功成!可喜可贺!”

祖师道:”莫急,待广心功成再说。”

真见又问:” 可有效力之处?”

祖师摇头:”正道独行,外人难助。说说你近日修行如何?”

真见答道:”近日研读大师兄著作,获益良多。只是书中言’真我居泥丸宫’, 却寻之不得,如隔迷雾。”

祖师道:”以手覆目。”

真见依言遮住双眼。

祖师问:”可见为师?”

真见答:”双手遮蔽,不能得见。”

祖师叹道:”既不明了,且放下手静候吧。”

真见只得称是。

……

姜远静室中。

此刻姜远深陷冥思,内视所见尽是黑泥铺路。牛车寸步难移,无数沾满污泥的手臂拉扯车辕。万千幻相皆欲阻其前行,不令与元神相会。

这些声响似从心底泛起,又似耳畔回荡,扰其心神不宁。

姜远沉思片刻,淡然道:”区区魔障,岂能乱我道心?世人皆在苦海沉浮,唯有自救方能解脱。我自幼顽劣,幸得机远拜入师门,苦修丹道数百春秋,早已看淡生死。集五人之力,立鼎炼丹,历经采药、控火、凝炼、温养诸般艰难,更需修心养性。修道之路漫漫,青石苔痕见证千年枯坐。如今大道将成,世人不但不能自救,反来阻我成道,这是何道理?”

他当即命五人开路,使大药与元神相融,合二为一。

当其道心坚定时,无需外力相助,牛车便势如破竹般冲破阻碍。那些沾染污浊的 ,终究拦不住疾驰的牛车。牛车在泥泞中奋勇前行,直指泥丸宫而去。

转眼间,牛车已逼近泥丸宫,沿途魔障尽数消散,再难动摇其心志。

至此,尾闾、夹脊、玉枕三关皆破,所有魔障烟消云散。

不多时,牛车抵达泥丸宫前。只见元神显现,与五人相会,黄婆恭敬奉上大药。

元神服下大药后,形态骤变,二者完美融合。姜远内视己身,见元神如鸡子般 一体,黑白交融,纵横寸许,此乃内丹,亦称圣胎。只需运转周天九转,使仙体圆满无漏,便可成就金丹大道。

姜远不敢耽搁,立即催动圣胎,循周身大穴运转周天。

圣胎所经之处,穴窍受其温养,渐生玄妙变化。若能固守不漏,即可成就不朽金身。

周身三百六十处大穴,暗合周天之数。圣胎需运转九次,确保每处穴窍皆无泄漏,方成金丹。

此刻姜远顿悟”一窍通时百窍通”之理。初结圣胎,已让他窥见金丹大道的门径。

姜远一心追求金丹圆满。

……

静室外。

祖师法眼如炬,早知姜远破除魔障之事。这般考验果然难不倒他,祖师轻声道:”真见,你在此守候即可。”

真见恭敬询问:”师父,大师兄情况如何?”

祖师答道:”广心已无大碍,但完全功成尚需时日。你且安心守护,莫让外人惊扰。”

真见郑重应诺:” 谨遵师命。”

祖师又道:”你慧根未开,当静心修行。待你真正’见’时,自会明白为师今日所言。”

说罢。

祖师转身入室。

三星仙洞中,唯姜远得祖师真传,其余 不过学得皮毛。真见除姜远外,是唯一参透元神奥妙之人。

光阴荏苒,寒来暑往,转眼十载春秋。

三星仙洞中修士往来不绝,却无人知晓洞中即将有人得道成真。

只因众人不识正道,不明金丹玄妙,无远得窥大道真谛,所修皆是旁门左道。

这日,众修士在松树下论道,争论各自法门高下,比较谁能求得长生。

一人道:”我修儒家礼仪,堪称当世大贤,世人见我都该行礼,此乃完人之道。”

另一人讥讽:”你这般修行,难获长生。”

又有人道:”我修持斋睡功,可证长生久视。”

两个声音争执不休。

一个道:“你出洞府必遭劫难。”

另一个反驳:“我道法精深,蒙祖师垂青,赐下‘符’中玄机。”

前者冷笑:“朱砂未凝,符箓未成,你已命丧黄泉。”

双方各不相让,唇枪舌剑,恰似“口舌场中,是非海里”,互贬道行浅薄,争论无休。

忽然,一缕异香自三星仙洞飘来,众人嗅之,心神顿宁,杂念尽消。正所谓“口舌场中无我分,是非海里少吾踪”,喧嚣立止。

此香非兰非麝,非果非梅,幽远清冽,令人息争。

瑶台坛上,祖师抬眼望去,异香萦绕间,他心下了然:“此乃童儿所生异象。仙香现世,童儿金丹将成,已通三百六十穴窍,尚余八数。功成之日,仙体无漏,长生可期。”

祖师知晓,此香源于姜童儿修行。待异香遍传罗天海岳之时,便是他功行圆满之刻。

祖师断言:“剩余八窍,难不倒童儿。道心坚定,二三十载内,必成大器。”

……

静室之内。

姜远盘膝而坐,以圣胎运转大周天。正如祖师所言,九窍已通其一,余下八窍贯通,金丹可成。

运行周天穴窍,远比预想艰难。圣胎入窍,小窍尚易,大窍却需封固精气,防其泄漏。心神稍懈,前功尽弃,仙体有损,金丹难凝。

金丹大道,不容差错。成则登仙,败则殒命,别无他路。若修旁门左道,如真见道人般为财色所惑,尚可悔悟重修。然正道之艰,非旁门可比。

姜远行功至此,心神渐疲,封固穴窍耗神费力。虽凭往日火候根基稳固,再通一窍尚可,但连破八窍,恐力有不逮。

他暗忖:“心神难支八窍之耗。若强行为之,气泄则仙体有漏。周天运行必有玄机,老君曾言‘天地之距八万四千,气液循环三百六十’,奥秘当在其中。”

童儿灵光乍现,封固穴窍时不使蛮力,而是循三百六十之数,徐徐图之。此法果然奏效,精气封固事半功倍。

若无此法,圣胎难通九窍。金丹大道,步步维艰。

姜远凝心静气,唯愿丹成。

……

光阴荏苒,二十四载转瞬即逝。

静室内异香浓郁,云烟缭绕,隐现仙兆。

姜远圣胎已通八窍,正临第九窍关头。此窍一成,金丹便就。

圣胎运转周天之际,姜远体内涌现非凡神力,远胜从前。八次周天循环后,他虽不知体内暗藏何等玄妙法力,却始终心若止水,只专注引导圣胎运行。

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加身,姜远亦不为所动。须知若被法力牵制,终将沦为法力傀儡。大道为主,术法为客,主客若易位,必遭反噬。

姜远谨记祖师教诲,日夜修身养性。此刻他正全神贯注,催动圣胎完成最后一周天运转。

姜童儿即将功行圆满,三星仙洞忽飘异香。此香非凡俗之气,乃成道之征兆,其味清幽远播,四大部洲凡有道心者皆可感知。

……

南瞻部洲某县城中,有个雷公嘴的猴儿穿着人衣,学着人礼,摇摇晃晃走在街上。这猴儿餐风宿露多年,一心寻访仙佛神圣之道,欲求长生不老之术。七八载光阴流逝,仍不得其门而入。

猴儿焦躁地抓耳挠腮,自语道:”当年在仙山洞府,不归麒麟管,不受凤凰辖,却终究逃不过阎君索命。听闻世间唯有佛、仙、神圣三者能超脱生死,我走遍天涯海角,所见尽是追名逐利之辈,何处觅得真道?”

正彷徨间,忽闻一缕幽香沁入心脾。猴儿精神一振,循着香气向西奔去。

这灵猴通晓地理,拦住个路人作揖问道:”这位大哥可闻到特殊香气?”

那人怒斥:”我做生意正忙,哪有什么香味!要买就掏钱!”

猴儿若有所思:”此香果然非同寻常。”遂决意离开南瞻部洲,追寻香源而去。

……

山中岁月长,寒暑不知年。

转眼又过两载光阴。

姜远以圣胎贯通最后一处窍穴,生气流转间,周身穴窍渐臻圆满。待大周天圆满之日,便是得道之时……

却说姜远以圣胎运转周天,贯通周身穴窍,铸就无漏仙体。待九转功成,忽觉灵台清明,当即引圣胎与五脏相合,直入泥丸宫中。

霎时间,静室内金光大作,霞光万道。仙乐袅袅,异象纷呈,洞府内外皆被映照。三星洞众 惊诧不已,祖师见状抚掌而笑。

姜远只觉浑身法力澎湃,金焰喷薄而出,竟将黑夜映如白昼。此刻道果已成,从此超脱生死,与天地同寿。

“大道已成。”姜远淡然道。

……

三界为之震动!

祥云弥漫九万里,惊动西牛贺洲灵山胜境。如来佛祖端坐莲台,慧眼观照三星洞,对众说道:”此乃广心真人得道之象。”

弥勒菩萨笑言:”南瞻部洲又添一位得道真仙,可喜可贺。”

众罗汉菩萨请示:”何不度其入我佛门?”

如来答曰:”机远未至。”

……

万寿山五庄观前,祥云缭绕,金辉漫天。

镇元子正在殿内为众道童讲经说法,忽见天际异象,不禁面露喜色。

座下道童不解其意,有人出声询问:”师尊,这天边祥云因何而起?”

镇元子抚须笑道:”你们的大师兄广心今日证得大道,这漫天金霞正是为他庆贺。”

当年与姜远一同守殿的两名道童闻言欣喜:”广心师兄终于修成正果。”

其余道童却反应 ,盖因未曾与姜远相识。

更有几个道童不以为然,觉得此事不足为奇。

众人反应,各不相同。

……

金色光柱直透九幽,惊得地府阴司一片混乱。

“大事不好!”

“西牛贺洲新晋真仙与我地府结有因果!”

“当年曾有勾魂使者误拘此人魂魄,正是结怨之始!”

……

却说那成道金光直冲霄汉,惊动了凌霄宝殿上的玉皇大帝。当即传旨召集众仙官上朝议事。

玉帝开口道:”下界霞光万丈,仙乐齐鸣,当有真人得道。”

即命千里眼、顺风耳二将开启南天门,探查三界。不多时二将回禀:”启禀陛下,此乃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,有位南瞻部洲修士,法号广心,苦修数百载,今日金丹大成,故有此天地异象。”

玉帝颔首道:”南瞻部洲竟能出此俊杰。着派天仙前往相迎,设宴款待,敕封’真君’之位,请其统领天兵。”

众仙官齐声称颂圣明。

随即有天官领旨下界。

……

转眼数日过去。

三星洞内,祖师静室。

姜远推门而出,来到祖师门前。见房门大开,祖师正端坐等候。他上前大礼 :” 功成归来,特来向师父报喜。”

祖师笑道:”既已成就仙道,何必行此大礼?”

姜远恭敬道:” 能有今日,全赖师父教诲之恩。纵有通天彻地之能,永世都是师父座下童子。”

祖师莞尔:”你这孩子,倒是初心不改。近前来。”

姜远依言上前。

祖师仔细打量,见 仙体圆满,法力浑厚,确是金丹大成的气象,不由赞许道:”你当年一心求道,历经重重磨难,终得长生正果。”

姜远谦逊道:”全凭师父指点。只是 虽知法力大增,却不清楚如今究竟到了何等境界。”

祖师正色道:”你今金丹圆满,已是太乙天仙之列。”

祖师言道:“金丹圆满,仙躯无瑕,便为天仙。然天仙有太乙、大罗之别,此非道行深浅之判,实乃师承之异。非三清座下 者,皆属太乙之列;若得三清亲传,则为大罗真仙。二者本无高下,你既出我门下,故为太乙天仙。”

姜远顿悟,原以为太乙乃修为境界,竟是师承之别,幸未妄言,免闹笑话。他恭敬行礼道:“师尊, 今得太乙果位,不知法力深浅如何?”

祖师指向姜远,含笑道:“你自家修为,反来问我?”

姜远答道:“师尊明鉴, 这些年来潜心修炼,少涉降妖之事,阅历浅薄,难判法力高低。”

祖师颔首:“你道心坚定,勤修不辍,此乃大善。若非如此,玉枕关魔障岂能轻易渡过?而今你之法力,三界能胜者寥寥,除非大罗金仙亲临,否则无人能制。”

言毕,祖师取出一卷竹简递与姜远:“此卷可解你诸般疑惑,仔细研读。若有不明,随时来询。”

姜远双手接过,郑重拜谢。

【姜远得道受书已过三日。

这期间他闭门精研竹简,果如祖师所言,诸多困惑迎刃而解。书中详述神仙妖魔皆以三 高低:一为法力神通,二为武艺修为,三为法宝威能。

法力与神通相辅相成,唯有深厚法力方能修成大神通。姜远虽得太乙天仙果位,却仅具两项神通——五气朝元后所得金公之力,可令神兵失效、水火退避。

武艺一道多为近战之法,众仙多不擅长。姜远借黑鱼之力稍具根基,然终究薄弱。

至于法宝,姜远身怀紫绶仙衣、玉拂尘与豫鼎三件至宝。

微信阅读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