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想要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历史古代小说吗?那么,安史之乱:保护姑姑杨玉环!将是你的不二选择。这本小说由才华横溢的作者悠然见北山创作,以杨晓杨玉环的冒险经历为主线,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。目前,小说已经更新200045字,喜欢阅读的你,快来加入这场奇幻之旅吧!
安史之乱:保护姑姑杨玉环!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皇帝坚守长安的旨意,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入一瓢冷水,短暂压制了沸腾,却让底下的暗流更加汹涌躁动。
表面上看,大明宫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庄严。金吾卫甲胄鲜明,巡弋如常;宫娥内侍低眉顺眼,步履匆匆却不再慌乱;朝会之上,也不再有人公然提及“西巡”二字。李隆基强打精神,每日听取军报,颁发一道道看似镇定的旨意,甚至开始亲自过问潼关防务和粮草调度。
杨国忠因此得以稍稍喘息,重新挺直了腰杆,在朝堂上以“坚决主战派”自居,声色俱厉地驳斥任何流露出悲观情绪的言论,甚至趁机给几个平日不对付的官员扣上“动摇军心”的帽子。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权倾朝野的杨相国,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惊惧,以及偶尔看向东宫方向时那下意识的忌惮,暴露了他外强中干的本质。
杨玉环更是成了李隆基片刻不离的“定心丸”。皇帝几乎是依赖性地需要她陪伴在身边,仿佛只要闻到她那身若有若无的幽香,感受到她柔软指尖的触碰,就能暂时忘却前方的烽火连天和朝堂的暗箭难防。杨玉环也竭力扮演着温柔解语花的角色,她记着杨晓那“如常”的告诫,以及那纸条上“死守潼关”的核心诉求,每每在皇帝焦躁动摇时,便软语温言,或是以崇拜信赖的眼神望着他,重复着“陛下真龙天子,必能克定祸乱”之类的话。
这种盲目的崇拜和依赖,奇异地安抚了李隆基那颗衰老而惊恐的心。他甚至觉得,经历此劫,爱妃似乎更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柔弱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,让他愈发沉迷。
然而,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,却从未停止涌动。
东宫。
太子李亨面沉如水,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上一封密信。信是来自潼关监军——宦官边令诚的。
“哥舒翰老迈昏聩,据关怯战,终日饮酒,军心涣散……杨相屡催出战,然其阳奉阴违,恐养寇自重……若陛下圣断,促其速战,以雷霆之势击破贼军先锋,则大局可定,何须困守孤城,空耗国力……”
李亨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。养寇自重?边令诚这刀子,递得又准又狠。既迎合了父皇急于求胜的心理,又暗指哥舒翰可能与安禄山有勾结,更妙的是,把催促出战的责任巧妙地引向了杨国忠!
杨国忠那个蠢货,为了挽回圣眷和证明自己“主战”的正确性,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催促哥舒翰出战,以图尽快取得一场大胜来稳固地位。而他越是催促,哥舒翰那样的老将就越是反感,将相失和,这仗还能打好?
只要哥舒翰出战,无论胜败,对他李亨都有利。若胜,他自有办法分一杯羹,甚至将功劳揽过部分;若败……那丢城失地的责任,自然由杨国忠和哥舒翰这两个老家伙来扛!而潼关一旦有失,长安必危,到时西逃就成了唯一选择……离开了长安这座坚固的牢笼,在路上,操作空间可就大得多了。
“告诉边令诚,”李亨淡淡开口,对心腹吩咐道,“就说他的忠心,孤知道了。让他务必‘领会’杨相国的‘急切心情’,好好‘协助’哥舒老将军,早日出关破敌。”
“是。”心腹悄然退下。
李亨目光投向窗外阴沉的天色,眼中野心勃勃。父皇,你老了,糊涂了,该歇歇了。这大唐的江山,迟早要由我来拨乱反正!而杨家……就是祭旗的第一滴血!
……
同一时间,杨晓在小院内坐立难安。
皇帝暂时打消西逃念头,只是争取到了一点宝贵的时间。真正的关键,依旧系于潼关!系于那位素未谋面的大将哥舒翰身上!
他拼命回忆着这段历史。如果没记错,哥舒翰最终是被逼出战的,然后遭遇了惨败,潼关失守,长安门户洞开……这才是马嵬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!
是谁逼哥舒翰出战的?历史书上说是杨国忠煽动皇帝下了强令!可如今看来,背后必然少不了太子党甚至那位监军边令诚的“功劳”!
必须阻止这件事!
可是,怎么阻止?他人微言轻,根本无法影响到前线军事决策。甚至,他都不能直接去劝杨国忠别催战——那只会让刚愎自用的便宜老爹怀疑他的动机,甚至把他当成疯子。
唯一的希望,似乎又落在了深宫中的姑姑身上。
杨晓再次找到那个小宦官,这次他拿出了更大的一块金子,以及一个承诺——事成之后,帮他脱离宫廷,给他一笔钱安置生活。小宦官的眼睛亮了,赌徒般咬咬牙,再次接过了杨晓写好的密信。
这次的字条更短,只有一句话:
【潼关乃生死线,万不可催战!固守待援方为上策!爹爹若催战,必中他人奸计,死无葬身之地!切切!】
风险极大!这几乎是在直指杨国忠愚蠢,并暗示有更高明的阴谋家在背后。但杨晓别无选择,他必须用最激烈的言语点醒姑姑!
……
甘露殿侧殿。
杨玉环屏退左右,颤抖着打开新的字条。看到上面的内容,她倒吸一口凉气,差点惊呼出声!
晓儿竟然说……催战是奸计?哥哥会死无葬身之地?
她的心瞬间乱了。哥哥近日确实常在陛下面前抱怨哥舒翰畏敌如虎,空耗钱粮,力主应督促其出战,尽快解决战事。她虽觉得哥哥有些急躁,却并未深想,只觉得若能打胜仗,自然是好的。
可晓儿却说得如此严重!固守待援?难道现在不该是尽快消灭叛军吗?
她正心乱如麻之际,外间传来杨国忠求见的声音。
李隆基宣他进来。杨国忠行礼后,便迫不及待地开口,语气激昂:“陛下!哥舒翰拥兵二十万,据守潼关天险,却日日高悬免战牌,任由叛军在关外叫嚣挑衅!如此畏战不前,空耗国力军粮,岂是为臣之道?如今各地勤王之师已在路上,正需潼关守军出击配合,内外夹攻,方可一战定乾坤!臣恳请陛下,速发严旨,督促哥舒翰即刻出关迎敌,不得再有延误!”
李隆基闻言,眉头紧锁,脸上露出意动之色。他被困在长安,每日听到的都是坏消息,内心何尝不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扭转颓势?杨国忠的话,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。
杨玉环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,晓儿的警告言犹在耳!她看到皇帝意动的神色,心中大急,也顾不得许多,下意识地脱口而出:“陛下!哥舒老将军久经沙场,深谙兵事,他固守不出,必有深意!或许是在等待最佳战机?贸然催战,万一……”
杨国忠没想到妹妹会突然反驳自己,愣了一下,随即有些不悦地打断她:“娘娘深居宫中,不知兵凶战危!战机稍纵即逝,岂能一味空等?如今叛军久攻潼关不下,士气已堕,正是出击良机!若延误战机,让叛军得到喘息,后果不堪设想!”
他又转向李隆基,痛心疾首道:“陛下!哥舒翰如此拖延,朝野已有议论,说其……恐有养寇自重之心啊!若非如此,何以圣旨再三,其仍置若罔闻?”
“养寇自重”四个字,如同毒针,狠狠刺入李隆基敏感多疑的神经!他脸色瞬间阴沉下来。是啊,哥舒翰毕竟不是他的心腹老将,其部下也多是由各方势力拼凑……万一他真有不臣之心……
杨玉环看到皇帝脸色变化,心中更急:“陛下!哥舒老将军忠勇为国,世人皆知!岂会……”
“好了!”李隆基烦躁地一挥手,打断了杨玉环的话。他被“养寇自重”这个词刺激到了,再加上对胜利的渴望压过了理智。他看向杨国忠,沉声道:“爱卿所言有理!朕便再下一道严旨,责令哥舒翰克日出战,不得有误!若再拖延,以抗旨论处!”
“陛下圣明!”杨国忠大喜过望,得意地瞥了一眼脸色煞白的妹妹,躬身领命。
杨玉环僵在原地,看着兄长志得意满退去的背影,再看看皇帝那不容置疑的神情,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。
晓儿的警告……成真了!
陛下和哥哥……真的中了奸计了!
而就在这时,高力士悄无声息地上前,为李隆基换上一杯热茶,看似随意地低声道:“大家,太子殿下方才送来一份潼关军报的摘要,说是边监军密奏,其中提及……哥舒翰军中似乎确有怨言,部分将领求战心切,却苦于军令不得出……”
这话看似是在补充信息,实则如同火上浇油,彻底坚定了李隆基催战的决心。
“哼!果然如此!”李隆基冷哼一声,“看来朕的旨意,下得正是时候!”
杨玉环看着高力士那平静无波的脸,心中猛地升起一个可怕的念头:高力士……他到底是忠于陛下,还是……他也倒向了太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