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沈砚秋小说叫什么(天工秘卷:利民为道免费阅读)

天工秘卷:利民为道

作者:HinsZz

字数:179339字

2025-11-04 10:09:38 完结

简介

历史古代小说《天工秘卷:利民为道》是最近很多书迷都在追读的,小说以主人公沈砚秋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。HinsZz作者大大更新很给力,目前完结,《天工秘卷:利民为道》小说179339字,喜欢看历史古代小说的宝宝们快来。

天工秘卷:利民为道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岭南肇庆府的清晨,总是被一层氤氲的水汽笼罩。寅时刚过,天光未大亮,位于西江畔的墨家工坊已然苏醒。

沈砚秋赤着上身,蹲在工坊后院那架巨大的水车旁,小心翼翼地调试着手中的一个黄铜物件。那物件约莫巴掌大小,结构精巧,由数层嵌套的转盘和一根细如发丝的指针构成,表面镌刻着细密的刻度与古朴的云纹——正是墨家特制的“测水针”。他屏住呼吸,将针尖缓缓探入引水渠中,感受着水流最细微的变化带来的指针震颤。冰凉的渠水偶尔溅到他年轻却已显坚实线条的手臂上,激起细小的鸡皮疙瘩,但他浑然未觉,全部心神都凝聚在那微微颤动的指针上。

“东南偏三厘,流速缓了半分。”他喃喃自语,眉头微蹙,伸手从旁边的工具篮里捡起一把小巧的锉刀,在那测水针底部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凸起上,轻轻打磨了一下。指针的颤动随之发生了微不可察的改变。

空气中弥漫着木材、金属、桐油以及湿土混合的特殊气味,这是墨家工坊独有的气息。远处,巨大的水车在江流带动下,发出“吱嘎——吱嘎——”富有韵律的低沉声响,如同工坊沉稳的心跳。更近处,是锻炉房隐约传来的风箱鼓动声,以及工匠们早起洗漱、准备工具的零星响动。

“又在这里鼓捣你这‘水脉眼’?”一个温和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

沈砚秋不用回头,也知道是谁。他站起身,顺手抓起搭在旁边晾杆上的粗布汗巾擦了擦手和脸,这才转向来人:“父亲。”

沈墨,年近五旬,鬓角已染霜华,但身板依旧挺直如松。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工师服,袖口和衣襟处沾染了些许洗不掉的墨渍和油污。他走到沈砚秋身边,目光先是落在儿子刚刚调试好的测水针上,赞许地点点头,随即又转向那架庞大的水车。

“听出来了么?”沈墨侧耳倾听片刻,问道。

沈砚秋凝神细听,在水车规律的“吱嘎”声中,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、不那么和谐的“涩音”。他指向水车传动轴与一组木质齿轮的连接处:“是那里,第三组主动齿轮,边缘有磨损,带动时有了间隙。”

沈墨眼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耳力有长进。这组齿轮上月才换过,用的是上好的铁力木,按理不该磨损如此之快。”

“是上游下来的泥沙比往年多了,”沈砚秋接口道,他走到水渠边,掬起一捧水,看着水中细密的沙粒在指缝间溜走,“西江上游的林木砍伐得厉害,水土保持不住,水浑了,裹挟的硬物就多,对水车和齿轮的损耗自然加大。”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。这工坊的一砖一瓦,一木一械,都浸透着他和父亲,还有众多墨家工匠的心血。

沈墨走到他身边,与他并肩看着汩汩流淌的渠水,沉默了片刻,才缓缓道:“砚秋,你看这水车。它日夜不息,引水灌溉方圆数十里的稻田,滋养万千生民。我们墨家工匠,钻研技术,改良器械,为的便是如此——让齿轮咬合得更紧密,让水流引导得更顺畅,让这‘力’为人所用,护佑一方安宁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低沉却有力,“技术之道,在于护民,而非争利。切记,切记。”

沈砚秋重重点头。父亲的这番话,他自幼耳濡目染,早已刻入骨髓。墨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,不追求高官厚禄,不沉迷空谈玄理,只一心扑在实实在在的技艺上,以求“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”。这架水车,这测水针,还有工坊里那些或精巧或庞大的器械,便是这种信念的具现。

这时,一名年轻工匠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米粥和一碟咸菜。父子二人就坐在水车旁的木桩上,就着晨光与江风用起了简单的早饭。

“父亲,”沈砚秋喝了一口粥,像是想起什么,语气略显犹豫,“前几日,‘工士联盟’的柳承业柳大人,又派人来了一趟。”

沈墨端着粥碗的手微微一顿,脸上没什么表情,只是“嗯”了一声。

“还是以‘协理岭南军器营造,核查工坊资质’的名义,”沈砚秋继续说道,观察着父亲的脸色,“他似乎在打听……我们工坊核心区域的事情,尤其是关于……《天工秘卷》的传言。”

沈墨放下粥碗,目光投向工坊外围那片茂密的竹林,眼神变得锐利起来:“柳承业此人,野心勃勃,早已背离了工士联盟‘切磋技艺、互通有无’的初衷。他如今攀附上当朝权贵,一心只想将天下巧匠、精妙技术尽数掌控在手,为他攫取权力、积累财富服务。他屡次三番前来,绝不仅仅是核查那么简单。砚秋,对此人,需万分警惕。”

沈砚秋心中凛然。他见过柳承业几次,那人总是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锦袍,面带笑容,言辞客气,但那双微微上挑的凤眼里,却总透着一股审视和算计的光芒,让他感觉很不舒服。

“那我们……”

“暂且虚与委蛇。”沈墨打断他,声音压得更低,“工坊树大招风,柳承业在朝中势力不小,不宜明着冲突。核心工坊的防卫再加强一倍,所有与外间往来的图纸、物料,都要经过我亲自过目。”

就在这时,沈砚秋眼角的余光瞥见,工坊外围那片竹林的边缘,似乎有身影一闪而过。那身影动作极快,穿着灰褐色的衣服,几乎与竹林的颜色融为一体,若非他常年锻炼目力,几乎无法察觉。

他心中一紧,正要起身查看,却被沈墨用眼神制止。

沈墨仿佛什么都没看见一般,继续慢条斯理地喝着粥,只用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:“沉住气。窥探者不止这一处,也不是第一天了。让他们看,工坊外围,本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。”

沈砚秋按捺下心中的不安,重新坐好,但握着粥碗的手指却不自觉地收紧。那股山雨欲来的压抑感,如同岭南潮湿闷热的空气,无声无息地包裹而来。他知道,平静的工坊生活,或许就要被打破了。父亲那句“技术当护民,而非争利”的教诲,在此刻听来,更像是一种在风暴来临前,对信念的坚守与宣告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