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4章

贞观二十三年,冬,亥时。

马车碾过覆雪的官道,远处的乌鸡国都城在月色下泛着冷光——城墙由青黑色砖石砌成,城楼上的灯笼忽明忽暗,城门紧闭,连守城的士兵都透着几分倦怠。八戒裹紧了身上的棉衣,往翠兰身边缩了缩:“俺老猪一想起乌鸡国,就觉得后背发凉!当年那全真道士把国王推井里,还变成国王的样子骗了满朝文武,俺们差点没把真国王救出来,现在想起来,还替国王委屈!”

翠兰掏出暖炉,塞进八戒手里,目光落在城门前的石碑上——碑上刻着“乌鸡国都城”五个大字,碑面被风雪侵蚀得有些模糊,却仍能看出当年重修的痕迹。“别难过,都过去这么多年了,真国王应该早就复位了。你看这城门虽闭,却没挂着戒备的灯笼,说明城里还算太平,咱们去通报一声,进去看看情况。”

沙僧握着降妖宝杖,杖身泛着淡淡的蓝光,驱散了些冬夜的寒气。他望着都城的方向,眉头微蹙——当年只觉得全真道士是“作恶的妖怪”,却没深思他为何要谋害国王;只知道帮国王复位,却没顾及国王复位后,百姓们的日子是否真的变好。“师父,当年国王复位时,俺们只顾着赶路,没来得及看后续。这次来,不仅要看看国王的近况,更要问问百姓们的日子,才算真的了结了当年的事。”

唐僧整理了一下僧衣,指尖轻轻拂过袖上的雪粒。当年他被全真道士欺骗,差点误信了假国王,后来虽帮真国王昭雪冤屈,却没真正了解这场冤案对乌鸡国的影响。“走吧,城门虽闭,人心却该敞开。当年我们解了国王的冤,这次要解百姓心里的‘疑’,让大家真的相信,正义不会迟到。”

悟空跳到车辕上,用火眼金睛往城里看:“师父,俺看见城里的街道上还有零星的灯火,只是百姓们的房子大多关着门,怕是还有些顾虑。俺去叫门,跟守城的士兵说说,咱们是当年帮国王复位的人。”

一、都城外等:风雪里的疑虑

悟空飞到城门前,对着守城的士兵喊了一声:“守城的兄弟,俺是孙悟空!当年帮你们国王复位的人,现在带着师父来看看,快开门!”

士兵们一听“孙悟空”三个字,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一个老兵探出头,借着月色看了看悟空,又看了看城外的马车,犹豫着说:“孙大圣?当年的事俺们听说过,可现在国王有令,入夜后不许开门,除非有国王的令牌。您要是真的是孙大圣,不如明天再来,俺们去通报国王?”

“俺们有急事,想今晚进城!”八戒也凑了过来,嗓门很大,“当年俺们帮国王从井里爬出来,还打死了全真道士,现在来看看,难道还不让进?”

士兵们被八戒的嗓门吓了一跳,却还是不敢开门:“不是俺们不让进,是国王的命令。去年有骗子冒充‘取经人’,骗了百姓不少钱财,国王才下了令,入夜后不许陌生人进城。”

翠兰走到城门前,声音温和:“士兵大哥,我们真的是当年的取经人。这是我做的糯米糕,你们先尝尝,就当是我们的诚意。我们今晚进城,只是想看看百姓们的日子,明天一早就去见国王,绝不会给你们添麻烦。”

士兵们接过糯米糕,尝了一口,甜香在嘴里散开,心里的戒备少了些。老兵想了想,说:“好吧,俺们信你们一次。俺这就去通报城门官,你们稍等片刻。”

没过多久,城门官就跟着老兵来了。他看着唐僧几人,又看了看悟空手里的金箍棒,确认是当年的取经人,才下令开门:“快进来吧!外面风雪大,先进城找个客栈住下,明天一早俺带你们去见国王。”

进了城,更觉冷清。街道上的积雪没来得及清理,只有几家客栈还开着门,门口挂着的灯笼在风雪里摇晃。城门官叹了口气:“这几年城里的日子不好过。当年国王复位后,想好好治理国家,可全真道士在位时,把国库掏空了,还害了不少忠臣,现在要恢复,难啊!”

二、客栈夜谈:冤案后的疮痍

几人找了家客栈住下,掌柜的见了他们,很是热情,还特意煮了热汤。喝着热汤,掌柜的打开了话匣子:“客官们是从外地来的吧?俺看你们面生得很。这乌鸡国,自从国王复位后,日子虽比以前好,可还是难——以前全真道士在的时候,苛捐杂税多,百姓们苦;现在国王想减税,可国库空了,只能慢慢来,百姓们还是有怨气。”

唐僧放下汤碗,轻声问:“掌柜的,国王复位后,有没有为当年被全真道士陷害的忠臣平反?那些被冤枉的人,现在怎么样了?”

掌柜的叹了口气:“平反了,可很多忠臣都被全真道士害死了,只剩下几个老臣。国王想提拔新人,可又怕再出像全真道士那样的坏人,所以做事很谨慎,有时候反而耽误了事。就说去年,城里闹旱灾,百姓们想请国王开粮仓放粮,可国王怕有人趁机贪污,查了半个月才开仓,粮食是放了,可有些百姓还是饿坏了。”

八戒皱了皱眉:“这国王也太谨慎了!当年俺们帮他复位,就是想让他好好帮百姓,怎么现在反而束手束脚了?”

“二师兄,你别这么说。”翠兰轻轻拉了拉他的袖子,“国王也是怕了。当年被全真道士骗得那么惨,现在做事谨慎些,也是为了百姓好,只是方法不对。”

沙僧点了点头:“翠兰说得对。当年国王在井里待了三年,心里肯定有阴影,现在做事不敢放开手脚,也是正常的。咱们明天见了国王,好好跟他说说,帮他解开心里的结,他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。”

悟空啃着馒头,含糊地说:“俺明天见了国王,就跟他说,当年的事都过去了,别总记着。百姓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,不是谨慎的等待。”

三、王宫见驾:愧疚里的枷锁

第二天一早,城门官就带着他们去王宫。王宫的建筑很宏伟,却透着几分冷清,庭院里的积雪没来得及清理,只有几个宫女在小心翼翼地扫雪。到了大殿,国王正坐在宝座上,他比当年苍老了不少,头发里掺了些银丝,眼神里满是疲惫,却仍带着几分威严。

“唐僧师父,孙大圣,你们终于来了!”国王一见他们,赶紧走下宝座,快步迎上来,“当年多亏了你们,朕才能复位,朕一直想谢谢你们,可你们走得太急,没来得及。”

“国王陛下,不用谢我们。”唐僧躬身行礼,“我们这次来,是想看看您的近况,也想问问百姓们的日子。听说这几年城里的日子不好过,您是不是有什么难处?”

国王叹了口气,带着他们去偏殿坐下,宫女端来热茶。“师父,不瞒您说,朕这几年过得很辛苦。当年在井里待了三年,每天都想着报仇,想着复位后好好治理国家。可真的复位了,才发现很难——国库空了,忠臣少了,百姓们有怨气,朕怕再出错,怕再被人骗,所以做事总是很谨慎,反而耽误了很多事。”

他说着,从怀里掏出一本奏折,递给唐僧:“您看,这是去年百姓们的请愿书,想让朕修水利,防旱灾,可朕怕官员贪污,查了三个月才批准,结果错过了修水利的最好时机,今年还是闹了旱灾。朕觉得很对不起百姓,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
悟空接过奏折,翻了翻,里面满是百姓们的签名和诉求。“国王,俺跟你说,当年的事都过去了,别总把自己困在愧疚里。百姓们要的不是你谨慎的等待,是你果断的行动。你要是怕官员贪污,就找忠臣盯着,找百姓监督,不是一直查,一直等。”

“孙大圣说得对。”唐僧放下奏折,温和地说,“陛下,当年你被全真道士陷害,是‘冤’,我们帮你昭雪,是‘昭’。可‘昭雪’不是结束,是开始——你要让百姓们知道,你的‘冤’解了,他们的‘苦’也要解。谨慎是好事,可过度谨慎就是枷锁,会困住你,也会困住百姓们的希望。”

四、市井听声:百姓心里的盼

国王听了他们的话,心里很是触动,决定跟他们一起去市井看看,听听百姓们的真实想法。换上便服,几人走出王宫,来到市井。街道上比昨天热闹了些,有小贩在卖早点,有百姓在买菜,可脸上大多带着愁容。

走到一个包子铺前,国王听见一个妇人在跟掌柜的抱怨:“掌柜的,这包子怎么又涨价了?俺们一家五口,每天就靠俺男人打零工过日子,再涨价,就吃不起了。”

掌柜的叹了口气:“大姐,不是俺想涨价,是面粉涨价了。去年旱灾,麦子收成不好,面粉商就涨价,俺也没办法啊!俺听说国王想减税,可到现在也没动静,再这样下去,俺这包子铺都要开不下去了。”

国王听了,心里一阵发酸,走到妇人面前,轻声说:“大姐,对不起,是朕没做好,让你们受苦了。朕这就下令,减税,还会开粮仓,帮百姓们渡过难关。”

妇人愣了一下,仔细看了看国王,才认出他:“您……您是国王陛下?陛下,俺们不是要怪您,是真的难。要是能减税,能有粮食,俺们就满足了。”

走到一个药铺前,看见一个老汉在跟郎中哭诉:“郎中,俺老伴病了,能不能先给俺抓点药,等俺儿子从外地回来,就把药钱给您?”

郎中皱了皱眉:“大爷,不是俺不给您抓药,是俺这药铺也快没药了。去年旱灾,很多药材都枯死了,药价涨了不少,俺进货都难,实在没办法啊!”

沙僧走到老汉身边,从怀里掏出一些银子,递给郎中:“郎中,这是药钱,你先给大爷抓药。国王陛下,药材的事也很重要,要是百姓们生病了没药吃,日子会更难。”

国王点了点头,眼里满是坚定:“朕知道了。朕这就下令,让官府去外地采购药材,平价卖给百姓,再在城里开几家免费的医馆,让百姓们看病不用愁。”

五、王宫议事:破枷后的行动

回到王宫,国王立刻召集大臣们议事。大殿里,大臣们分站两侧,脸上满是严肃。国王拿着百姓们的请愿书,声音坚定:“各位大臣,朕今天去市井看了,百姓们的日子很苦——包子涨价,药材短缺,旱灾的影响还在。当年朕被全真道士陷害,心里有阴影,做事谨慎,耽误了很多事,朕对不起百姓,也对不起各位大臣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说:“从今天起,朕要打破心里的枷锁,不再过度谨慎。第一,下令减税,减轻百姓们的负担;第二,开粮仓放粮,平价卖给百姓,帮大家渡过难关;第三,让官府去外地采购药材,在城里开免费医馆,让百姓们看病不用愁;第四,提拔新人,补充官员队伍,让有能力、有良心的人帮朕治理国家。各位大臣,你们有什么意见?”

大臣们一听,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。一个老臣站出来,躬身行礼:“陛下,您终于想通了!臣等早就想跟您说,百姓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,不是谨慎的等待。臣等愿意帮陛下,一起把乌鸡国治理好!”

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,大殿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。悟空看着眼前的场景,笑着说:“国王,这才对嘛!只要你真心帮百姓,百姓们就会相信你,支持你。当年的事都过去了,别再记着,往前看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
国王看着悟空,又看了看唐僧,眼里满是感激:“唐僧师父,孙大圣,谢谢你们。要是没有你们,朕还困在愧疚里,百姓们还在受苦。你们不仅帮朕昭雪了冤屈,还帮朕解开了心里的结,你们是乌鸡国的恩人!”

六、辞城悟:冤昭于行,信立于心

在乌鸡国住了七天,减税的命令已经下达,粮仓开了,药材也采购回来了,免费医馆也开了两家,百姓们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。国王还提拔了几个有能力的新人,补充了官员队伍,王宫的气氛也比以前活跃了不少。

离开的前一天晚上,国王在王宫摆了宴席,邀请了唐僧几人,还有几个忠臣。桌子上摆着乌鸡国的特色菜,有炖鸡汤、烤羊肉,还有翠兰做的糯米糕,大家围坐在一起,说说笑笑,很是热闹。

“唐僧师父,朕敬您一杯!”国王举起酒杯,“谢谢你帮朕解开了心里的结,也帮百姓们解决了困难。以后朕一定会好好治理国家,让乌鸡国的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,不辜负你们的期望。”

唐僧举起茶杯,和国王碰了碰:“不用谢朕,是陛下自己有向善的心,有改变的勇气。这乌鸡国的事,让我们明白了‘冤与昭’的道理——‘冤’不仅是身体上的苦难,更是心里的枷锁;‘昭’不仅是冤屈的洗刷,更是行动的证明。真正的‘昭雪’,不是靠嘴说,是靠行动;真正的信任,不是靠承诺,是靠百姓们脸上的笑容。”

悟空啃着烤羊肉,含糊地说:“俺老孙以前觉得,‘昭雪冤屈’就是打死坏人,帮好人复位,现在才知道,‘昭雪’是帮好人解开心里的结,让他们能真正为百姓做事。以后俺老孙再遇到冤案,不仅要帮人报仇,还要帮人解开心里的枷锁。”

沙僧点头:“大师兄说得对。人生就像乌鸡国的国王,有‘蒙冤’的时候,也有‘昭雪’的时候;有‘愧疚’的时候,也有‘释怀’的时候。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蒙过冤,是你能不能在昭雪后,放下过去,用行动证明自己,用真心赢得信任。”

翠兰靠在八戒身边,手里拿着一块糯米糕,递给国王:“陛下,您尝尝,这是我做的糯米糕,很清甜。以后您要是想我了,就去高老庄找我,我给您做很多很多。”

国王接过糯米糕,咬了一口,甜香在嘴里散开,心里满是温暖:“好,朕一定去。翠兰姑娘,谢谢你,让朕明白了,‘行动’比‘承诺’更重要。朕以后会用行动证明,朕是一个合格的国王,会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。”

第二天清晨,国王和大臣们都来送他们。国王递给唐僧一个锦盒,里面装着乌鸡国的特产——一颗夜明珠,能在夜里发光。“师父,这是朕的一点心意,您路上带着,夜里走路能照亮。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,等乌鸡国变好了,朕给您写信。”

大臣们也递给他们一些特产,有丝绸、茶叶,还有一些干粮。唐僧接过锦盒和特产,躬身行礼:“多谢陛下,多谢各位大臣。我们会常回来的,看看乌鸡国的变化,看看百姓们的日子。”

马车驶离乌鸡国都城时,国王和大臣们还在挥手。悟空坐在车辕上,手里拿着夜明珠,阳光照在珠子上,泛着淡淡的光。他想起当年帮国王从井里爬出来的场景,想起现在国王坚定的笑容,忽然觉得,“行动”比“昭雪”更重要——昭雪能洗刷冤屈,行动能赢得信任;昭雪能解一时的困,行动能带来永远的好,能让“愧疚”变成“释怀”,让“怀疑”变成“信任”。

沙僧坐在车厢里,手里拿着一块丝绸,心里满是平静。他想起当年在流沙河蒙冤的日子,想起现在帮人昭雪的平静,忽然觉得,人生就像乌鸡国的冤案,有“黑暗”的时候,也有“光明”的时候;有“愧疚”的枷锁,也有“行动”的钥匙。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被冤枉过,是你能不能在昭雪后,用行动打开心里的枷锁,用真心赢得别人的信任,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光明和温暖。

唐僧坐在车厢最里面,手里拿着他的“新文牒”,在上面写下:“乌鸡国一行,悟‘冤屈需昭雪,更需行动证;愧疚是枷锁,释怀靠真心’。国王破‘谨慎之枷’,明‘行动即信任’;悟空弃‘复仇之念’,得‘解结之智’;八戒、翠兰、悟净各有所悟,皆明‘昭雪非终点,行动是开端;信任非易得,真心换永恒’。此乃‘内在真经’之第十一页,往后之路,当以行动昭冤,以真心立信。”

写完,他放下笔,看向窗外。乌鸡国的都城还在远处闪着光,国王的笑容还在心里荡。他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