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如果你喜欢阅读东方仙侠小说,那么一定不能错过收徒孙悟空后,我篡改了西游。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小白家的创作,以李青云孙悟空为主角,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。小说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让读者们沉浸其中,难以自拔。目前,这本小说已经更新393090字,快来一探究竟吧!
收徒孙悟空后,我篡改了西游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西牛贺洲,灵山圣境。
祥云缭绕,佛光普照。
八宝功德池中金莲盛开,梵音禅唱之声不绝于耳。
太白金星一身风尘仆仆,站在大雷音寺前的白玉广场上,心中却是感慨万千。
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踏足此地了。
自封神之后,道消魔长,佛门大兴已是天道定数。
他这个道门出身的天庭信使,来到这满天神佛的灵山,总感觉有些格格不入。
尤其是这一次,他带来的还是一个让佛门也感到棘手的坏消息。
“天庭使者,太白金星,奉玉帝金旨,求见我佛如来。”
知客僧高声唱喏。
不多时,一位面容慈善、手持净瓶杨柳的白衣大士从寺内缓步走出。
正是救苦救难,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。
“金星远来辛苦。”观音菩萨双手合十,微微一礼,“佛祖正在莲台讲法,不便相见。特命我在此恭候金星。陛下金旨,交予我便可。”
太白金星见状,心中了然。
看来佛祖这是不想亲自沾染这份因果。
也好。
与这位以智慧闻名的观音菩萨打交道,总比直接面对那位深不可测的佛祖要轻松一些。
他将玉帝的金旨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。
观音菩萨接过金旨,神念一扫,便已知晓了其中内容。
她那双悲悯众生的眼眸中,第一次闪过了一丝微不可见的讶异之色。
“终南山……石猴……神秘道人……”
她口中喃喃自语。
良久,她才抬起头看向太白金星,缓缓问道:“此事,显圣真君如何说?”
太白金星苦笑一声,将杨戬那日在凌霄宝殿上的汇报一五一十地又复述了一遍。
当听到杨戬被那石猴一棍划破仙甲之时,即便是观音菩萨,那悲悯的眼眸也不由得微微一缩。
而当听到杨戬最后以天眼回望看到的那一幕——
“将一条规则星河塞入灶膛,只为烧一锅粥……”
观音菩萨彻底沉默了。
她手中的净瓶都仿佛微微晃动了一下。
她身后的佛光也似乎黯淡了一瞬。
太白金星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心中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看来此事果然非同小可。
连这位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都感到了棘手。
“金星此行辛苦了。”
许久之后,观音菩萨才再次开口,声音已经恢复了平静。
“此事我已知晓。还请金星回复陛下。便说此事关乎佛门因果,我灵山定会妥善处置。”
“多谢菩萨。”太白金星躬身一礼,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。
差事算是办完了。
他正准备告辞。
观音菩萨却又叫住了他。
“金星,且慢。”
她的目光望向东方那终南山的方向,眼神变得有些深邃。
“我尚有一事不明。”
“那道人所传之道,显圣真君可曾提及,其根脚为何?”
太白金星想了想,回答道:“真君曾言,那石猴所用之法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。不似道法,不似佛法,更不似魔法。其核心似乎在于一个理字。”
“理?”观音菩萨的眉头微微蹙起。
“是。”太白金星努力回忆着杨戬当时的话,“一种探究万物根本,解析天地规矩的道理。”
“真君将其称之为……格物致知之道。”
“格物致知……”
观音菩萨将这四个字在口中反复咀嚼。
她的眼中那抹讶异之色更浓了。
这听起来倒有几分上古之时那百家争鸣的意味。
只是那些道统不是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吗?
难道是哪位上古圣贤转世归来了?
她想不明白。
“多谢金星解惑。”观音菩萨再次合十一礼,“金星慢走,不送。”
太白金星如蒙大赦,连忙告辞,化作一道流光向天庭飞去。
待他走后。
观音菩萨依旧站在原地,久久未动。
她的身后一位金身罗汉悄然现身。
“菩萨,此事……”
“此事不简单。”观音菩萨缓缓说道,“那终南山道人是个变数。一个连我也看不透的变数。”
“那,我等该当如何?是否要请佛祖法旨?”
“不必。”观音菩萨摇了摇头,“佛祖自有佛祖的考量。此事既然交到了我的手上,我便要去会上一会。”
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。
“他不是喜欢讲道理吗?”
“那我便去与他好好地讲一讲,这世间最大的道理。”
“传我法旨。”
“命我座下弟子惠岸行者,即刻前往东土大唐。”
“去寻那金山寺的和尚玄奘。”
“告诉他……”
“取经之路,可以提前开启了。”
……
与此同时。
终南山,后山。
“轰——!”
一声沉闷如雷的巨响,从那座小山般的煤堆之中轰然炸响!
一股恐怖的热浪席卷而出,将周围的地面都烤得一片焦黑!
孙悟空的身影有些狼狈地从烟尘中跳了出来,脸上被熏得漆黑,只有两只眼睛还在闪闪发光。
他的面前,那座煤山只塌陷了一个小角。
失败了。
他又一次失败了。
这一个月来,他每日都在尝试着去点燃那座煤山。
他已经能够轻易地将一块煤石分解为最原始的元。
也能够勉强地去撞碎那最根本的核。
但他却始终无法完成那最后一步。
那名为链式反应的恐怖连锁。
他每次撞碎一个核所释放出的力,都会在瞬间逸散于天地之间,根本无法去引爆下一个核。
就好像无数的火星被扔进了潮湿的柴堆里,只能激起一点微弱的青烟,却永远无法燃起熊熊大火。
“到底,是哪里不对?”
孙悟空坐在地上,挠着头,百思不得其解。
他感觉自己似乎又遇到了一堵看不见的墙。
就在这时。
一个平淡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。
“悟空。”
孙悟空回头,只见师父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那株桃树之下。
“师父。”他连忙起身,脸上有些羞愧。
“还在为如何点燃那堆柴而烦恼?”李青云问道。
“是。”孙悟空老实地点点头,“弟子不明白,为何那核中之力总是会自己跑掉,抓也抓不住。”
李青云闻言,轻笑一声。
“我问你,一根蜡烛,放在空旷的山顶,和放在一个三面挡风的石洞里,哪个更容易被点燃?”
孙悟空一愣,想也不想地回答:“自然是石洞里。”
“为何?”
“因为……因为风吹不着它。”
“然也。”
李青云点点头。
“你想要点燃那堆柴也是同理。”
“你只想着如何去撞,却忘了要先为你的火造一个不漏风的炉子。”
“一个能将那核中之力牢牢锁在里面,不让它有丝毫逸散的炉子。”
不漏风的……炉子?
孙悟空的眼中再次亮起了明悟的光。
他好像又抓住了什么。
他看着师父,急切地问道:“师父,那这炉子又该如何去造?”
李青云却是摇了摇头。
他伸出手,指了指自己的脑袋。
“这,便不是我能教你的了。”
“因为这炉子不在外界,而在你的心里。”
“何时你的心能静如止水,不起一丝波澜。你的神能坚如磐石,不被外物所动。”
“你的炉子便算造好了。”
“这,是我这一脉真正的修行之始。”
“名为……”
“心猿归正,意马拴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