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完结版《第72小时播报》章节目录在线阅读

第72小时播报

作者:韦大鱼

字数:142297字

2025-09-07 10:00:42 连载

简介

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悬疑脑洞小说,第72小时播报,正等待着你的探索。小说中的林野角色,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。作者韦大鱼的精心创作,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,引人入胜。现在,这本小说已更新142297字,热爱阅读的你,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!

第72小时播报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林野的手僵在半空,纸边割得指头生疼。那行炭笔字——“302的通风口,通向地下七层”——在他眼里扭动,像从纸上爬出来,钻进脑子,刻了进去。他不敢眨眼,更不敢看窗外。他知道,只要再看一眼,那些东西……就会转头。

它们在等。

不是等他开门,不是等他逃,是等他确认。

确认他还活着,记得,还敢看。

他一回头,它们就知道——他还在乎。

在乎,就是破绽。

林野把呼吸压到胸口,喉咙里像卡了块烧红的铁。心跳不在胸腔,在太阳穴,一撞一撞。他盯着那张纸,不是因为写了什么秘密,而是它不该存在。

这楼断电三天了,笔没墨,炭笔不可能还在302抽屉里。可这张纸就这么来了,压在门缝下,像被人轻轻推进来,又像从墙里渗出来的。

他记得睡前门缝下什么都没有。

记得锁了三道:链条、插销、门栓。

记得用收音机录了关门声,整夜循环。

可是还是来了。

像梦游的人,在你睡着时,替你写了遗书。

他低头,把纸折了四下,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什么。指尖发抖,不是怕,是肌肉记得上次折纸时发生了什么。

那天他折的是病历单,上面写着“胎儿存活率:0.7%”。小云躺在医院走廊,攥着那张纸,笑得像过生日。她说:“林野,你看,还有希望。”

三小时后,她死了。孩子也没了。

从那以后,他再没折过纸。

现在,他又折了一次。

纸塞进裤兜,贴着大腿外侧。冰,往下渗冷。他弯腰,从冰箱底下抽出那台破收音机。

壳裂得像干河床,旋钮掉漆,天线歪成Z字——三天前,它卡在B1配电房一堆烧焦的电路板里,像被人扔进去的,又像……自己爬进去的。

可它还在响。

不是广播,不是音乐,是低频嗡鸣,像地底传来的呼吸。他拆过,主板烧得只剩骨架,磁带仓空着,连电池都没装。可它就是响着,像一颗死而不僵的心,在黑里跳。

他按下电源。

“滋啦——!”

电流炸开,指甲刮颅骨。他猛地拧小音量,手指在频段旋钮上一寸寸挪。杂音断续,夹着碎片播报:“……安全区关闭……倒计时……7……6……”

声音像被咬过。林野没听。

他知道这不是广播,是回声。

三天前,最后一道安全门关上时,广播系统留下的残响。按理说,信号早该断了。可这声音,每天下午两点十七分,准时出现,三十七秒,不多不少。

像某种仪式。

他停在社区广播频段。这贫道早该死了。可三天前,他录过一段。

他按下录音键。

“咔嗒。”

磁带开始转。他把收音机凑嘴边,声音压得极低:“便利店,开门了。”

干涩,沙哑,像喉咙里塞着灰。这是他每天清晨对楼下老板说的第一句话。老板死了,店也烧了,可这句话,他还是录了下来。

他回放。

是他的声音。没错。没改过。

他松了口气。

但没放松。

因为没被改过,才是最可怕的事。

这台收音机,能录真声,也能录假声。他试过录心跳,回放却是女人哭。录脚步声,播放出来是拖铁链的爬行声。

只有“便利店,开门了”这句,始终如一。

为什么?

太普通?太日常?还是……本就是信号?

他不知道。

但他记住了:能被篡改的,是假的;不能被篡改的,可能是陷阱。

他又调出另一段——王奶奶的咳嗽。三秒,断续,痰音黏尾。是从她家门缝捡来的录音笔里扒出来的,唯一一段。

王奶奶是这栋楼最后一个死的活人。她没变丧尸,只是坐在沙发上,咳了一整夜,直到气管里挤不出一点声音。林野破门而入时,她已经凉了,手里攥着一张照片——她孙子,五岁,死于第一波感染。

他放了一遍,确认无误。

最后,他把天线对准302。

琴声还在。

《致爱丽丝》,断断续续,像有人练同一小节,一遍,又一遍。

林野屏住呼吸。

他知道那不是人。

302住的是小云,孕妇,钢琴老师。第七天感染,第八天爬进通风井,第九天……消失了。

可琴声从第十天开始,就没停过。

起初他以为是录音循环。他撬开302的门,屋里空,钢琴盖合着,琴键积灰。可声音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,像从琴箱深处渗出的血。

他砸过琴,琴弦崩断,声音更大。

他断过电,琴声依旧。

他用收音机反向干扰,结果那晚,他梦到小云坐在钢琴前,回头对他笑,说:“林野,你听,我弹得多准。”

可她弹错了。

第17小节,升F音高了0.2音分。

那是她的习惯。

评委说“情感充沛,略有瑕疵”。没人记得。可林野记得。

因为那是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,他坐在台下,录了全程。

现在,这错音又来了。

他把收音机架上窗台,用冰箱门卡住磁头,制造“咔、咔”声——每五秒一次,像心跳,像倒计时。

这是他设计的监听协议。

“咔”声是干扰信号,能压住外界声音渗透。如果琴声在“咔”声中依然清晰,说明它不是通过空气传播,而是直接嵌入电磁场。

录音十二分钟。

他关机,坐回桌边,插上耳机,开始听。

第一段:叫卖声。播完,无事。

第二段:咳嗽。刚响两秒,窗外广场猛地一静。他抬头——几个丧尸停了动作,头微微偏转,耳朵朝窗。三秒后,恢复如常。

他记下时间。

第三段:302的琴声。

他按下播放。

第一个音落下,旋律钻进耳朵。他盯着秒表,一小节一小节比对。第17小节,升F音——高了0.2音分。他心里一沉。

这个音,他在孕妇小云的演出录像里听过。评委说“情感充沛,略有瑕疵”。没人记得。可现在,它又来了。

第23小节,节奏拖了0.3秒。原该是连贯十六分音符,这儿却顿了一下——和录像一模一样。

结尾重复段,漏了两个音。不是失误,是习惯。小云每次弹到这里,都会跳过,像怕乱了节奏。

林野摘下耳机,手心全是冷汗,指尖发麻。

这不是巧合。

他翻出从302搜到的寻人启事残片,编号“072-β”。后三位:7、2、1。再看错音顺序:17、23、结尾。

17、23、0?不对。

他皱眉,重算。

错音位置:17、23、结尾。结尾是第32小节,漏音在第31拍。

17、23、31。

编号后三位:7、2、1。

顺序反了。

他忽然懂了——不是位置,是顺序。

错音出现的顺序,才是密码。

第一个在17,第二个在23,第三个在结尾——对应7、2、1。

和编号吻合。

声纹,是钥匙。

他盯着收音机,呼吸轻得几乎消失。

如果琴声能复制到这种程度……那就不是“弹”,是“播放”。是有什么东西,在用她的记忆,重建她的声音。

不是录音,不是回放,而是重构。

就像把一段死去的意识,从残存的声波里捞出来,重新拼成旋律。

他抓起收音机,绑上拖把杆,从窗口缓缓探出。

广场上,二十多个丧尸散落各处。有的趴着,有的站着,动作僵硬如提线木偶。他按下播放,先放叫卖声。

没反应。

换咳嗽。

刚响两声,三个丧尸猛地抬头,脖子“咔”地一扭,视线齐刷刷扫向窗口。不动,但……在听。

他关掉,深吸一口气。

然后,按下最后一段。

孕妇错音版《致爱丽丝》。

旋律响起。

第一音落下的瞬间,所有丧尸——全停了。

爬的停下,站的定住,啃食的猛然抬头。头微微倾斜,耳朵朝向声音来源,动作整齐得不像本能,像被同一根线扯动。

林野手指扣在播放键上,没松。

他数了三秒。

关。

琴声戛然而止。

丧尸不动。

五秒后,才陆续恢复动作,像信号中断后的延迟重启。

他收回拖把杆,靠墙滑坐,心跳撞着肋骨,像要破胸而出。

他验证了。

声纹能控制它们。

不是全部,但能“唤醒”,能“锁定”。触发点,是特定人的错误——那些细微的、只有亲近者才会注意到的瑕疵。

记忆越深,错音越准,控制越强。

他猛地站起,冲到门边。

耳朵贴上门板。

静。

走廊空荡,无脚步,无呼吸。

可就在这时——

“咔。”

金属摩擦。

钥匙,插进锁孔。

他僵住。

“咔、咔、咔。”

三下轻转,节奏稳定:第一下短,第二下长,第三下顿住——和他每天回家开门的节奏,一模一样。

他没动。

猫眼模糊,只能看清轮廓。他凑近。

走廊,空无一人。

可钥匙还在转。

“咔……咔……”

他盯着门把手。

它没动。

锁舌没缩。

这不是开锁。

是模仿。

有人——或什么东西——在复制他的动作,用声音试探他。它想知道,他会不会开门,会不会查看,会不会暴露自己。

它在钓鱼。

他慢慢后退,摸到桌上的收音机。

手指在回放键上停了一秒,按下。

“咔哒。”

录音机播放出一段声音——是他三天前录的,铁门落锁的“哐”声。

声音刚落,门外的钥匙声,立刻停了。

他没松手。

继续按,让“哐”声循环三次。

门外,再无动静。

他知道,它退了。

至少,暂时。

他松手,收音机停转。屋里只剩磁带空转的微响。

他坐在桌边,手指无意识摩挲旋钮。冷汗顺着脊背流,衣服黏在皮肤上,冰凉。

这不是第一次被盯上。

但这次,它开始模仿他了。

冰箱里多出一双鞋——他的尺码,但不是他的。

照片上的霉斑,拼出他童年住址。

现在,连钥匙声,都和他的习惯分毫不差。

它不需要破门。

它只要变成“他”,就能让他自己开门。

他低头看收音机。

屏幕显示:14:37。

他忽然想起什么,翻出烧焦的笔记本,翻到最新一页。

只有一行字:

“他们能听见。”

是上一章乐谱上浮现的血字。

他以为是警告。

现在他懂了。

不是警告。

是提示。

它在说:声音,是通路。

也是陷阱。

他盯着那行字,手指慢慢移到录音键。

按下。

磁带转动。

他凑近麦克风,低声说:

“林野,回家了。”

语调变了。放慢,尾音下沉,像疲惫时的自语。这是他今晚可能会说的。

他回放,确认。

然后,把收音机放在门后,调成自动循环。

如果它再模仿,他就用另一个“自己”的声音,去对抗它。

真假难辨,才能活。

他退到角落,靠着墙,手里握紧消防斧。

斧刃朝外。

灯没关。

眼没闭。

他知道,今晚不会太平。

半小时后——

“咔。”

钥匙声,又响了。

这次,节奏变了。

不再是他的习惯。

而是……他刚录下的那句“回加了”的语调节奏。

短、长、顿。

和录音,一模一样。

门外,没人。

可钥匙在转。

像有人拿着他的声音,一点点,模仿他的动作。

林野的手,死死攥住斧柄。

他知道,它学会了。

而且——

它在等他回应。

一、声音的裂缝

林野没动。

他知道,一旦出声,哪怕喘气,都会被捕捉、复制、扭曲。

这栋楼,早已不是建筑,而是一具活着的耳朵。

墙壁会听,地板会记,空气里漂浮着无数看不见的声纹捕网。每一次呼吸,心跳,都会被记录、分析、重构。

而他,正站在网中央。

他缓缓低头,看向脚边的消防斧。斧刃在灯光下泛着冷光,像是从地底爬出的某种生物的牙齿。他记得这把斧是物业留下的,原本挂在走廊消防箱里。那天他砸开箱子时,玻璃碎了一地,像在哭。

现在,它成了他唯一的武器。

不是因为锋利,而是因为沉重。

轻的东西会被风带走,会被声音卷走。只有重的,才能留在地面,才能守住自己。

他盯着门缝。

那里有一道极细的光,从走廊渗进来,像是被刀片削过。光很淡,却在微微颤动。

不是灯在闪。

是空气在共振。

他屏住呼吸,耳朵贴地。

地板传来极其细微的震动——不是脚步,不是摩擦,而是一种规律的敲击,像有人用指甲在轻轻叩击金属管道。

一下,两下,三下。

短、长、顿。

和“回家了”的语调,完全一致。

林野的瞳孔猛地收缩。

它不在门外。

它在墙里。

或者说,它就是墙。

他慢慢抬头,看向天花板。

通风口的铁栅栏,静静挂着。可他知道,那后面不是空的。

302的通风口,通向地下七层。

而地下七层,是这栋楼的声学实验室。

他曾在这栋楼做保安时,偶然翻过建筑图纸。B7层被标注为“特殊用途”,禁止进入。他好奇去查过,发现那里曾是军方合作项目,研究“声波对意识的操控”。

项目代号:回声计划。

负责人:陈默。

林野记得这个名字。

因为那是小云的导师。

也是她最后一次演出的评委。

“情感充沛,略有瑕疵。”

那句评语,不是评价,是指令。

林野突然明白了。

小云的错音,不是失误。

是被植入的。

她的记忆,她的习惯,她的每一个细微偏差,都是实验的一部分。她的声纹,是钥匙,是密码,是通往B7的通行证。

而“072-β”,不是寻人启事编号。

是实验体编号。

β,代表第二阶段。

第二阶段:意识上传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