蔬菜文学
一个绿色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4章

余生解铃人》第 4 章:校园贷里的青春困局

警局的长椅坐着跟冰窖似的,林晓雨把外套裹得更紧了些。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,指针在凌晨三点的位置格外扎眼,像根悬在头顶的针。张姐靠在椅背上打盹,眼角的细纹在惨白的灯光下更明显了,手里还攥着那本记满黑账的笔记本,纸页边缘被捏得卷了边。

“林晓雨,过来做笔录。” 穿警服的小姑娘推开门,胸牌上的名字牌晃了晃,“王警官说你是主要证人,得仔细说说当时的情况。”

走廊的声控灯随着脚步亮起,光线下能看见墙面上斑驳的污渍,像幅抽象的地图。林晓雨盯着自己的鞋尖 —— 昨天在仓库崴了脚,现在脚踝肿得像个发面馒头,鞋跟还沾着块暗红色的泥土,是从仓库后巷带出来的。

“你确定看到王涛和他二舅在仓库交易?” 王警官的钢笔在笔录本上停顿,笔尖悬在 “涉嫌挪用公款” 几个字上方,“还有那些投影仪,确实是鼎盛集团的采购订单?”

林晓雨点头时,口袋里的手机硌了肋骨一下。凌晨两点时收到条陌生短信,只有 “放心” 两个字,发件人号码跟之前公园收到的一模一样。她突然想起老太太塞给她的薄荷糖,包装纸里藏着的小纸条上写着 “有事找张叔,他懂法律”。

“我有照片和录音。” 她掏出手机解锁,屏幕上还留着昨晚拍的仓库全景 —— 月光透过铁窗照在堆积如山的纸箱上,每个箱子都印着鼎盛集团的 LOGO,像群沉默的证人。

王警官的眉毛挑了挑:“小姑娘挺机灵啊,还知道留证据。现在的年轻人,懂得保护自己是好事。” 他翻看着照片,突然指着其中一张问,“这仓库角落里的手机是怎么回事?看着像新款啊。”

林晓雨凑近屏幕,才发现自己昨晚慌乱中拍到了堆在角落的纸箱,里面露出的手机包装盒上印着 “青春贷” 三个花体字,旁边还有行小字:“秒到账,无抵押,学生专属”。

“这是……” 她突然想起陈宇相机里的照片,记者站在仓库门口时,镜头正好对着那堆手机,“好像是校园贷公司发的赠品,我听同事说过,现在有些学生为了拿赠品,就去借那种高利贷。”

王警官的表情严肃起来,钢笔在纸上划出刺耳的声:“这事不简单。上周刚接到报案,说有中学生借了校园贷,被逼着拍裸照抵押。你们公司这仓库,怕是藏着不少猫腻。”

做完笔录出来,天已经蒙蒙亮。张姐还在长椅上睡着,嘴角挂着浅浅的笑,大概是梦到了开心的事。林晓雨脱下外套披在她身上,发现同事的手机屏幕亮着,是条来自 “余生解铃人” 群的消息:“鱼儿已入网,下一步收线”。

*** 陈宇把相机里的内存卡插进电脑时,手还在抖。编辑部的咖啡机 “咕嘟” 响着,煮出的黑咖啡苦得像中药,可他灌了两大杯,眼皮还是沉得像粘了胶水。屏幕上的照片一张张闪过 —— 王涛被按在地上的狼狈样,赵大爷举着手电筒的坚毅侧脸,还有仓库角落里那堆刺眼的手机。

“可以啊陈宇,” 实习生小王凑过来看,嘴里的面包渣掉在键盘上,“这新闻要是发出去,绝对是爆款!标题我都想好了:《震惊!知名企业经理挪用公款,退休老人见义勇为》。”

陈宇把照片存进加密文件夹,指尖在 “校园贷手机” 那个文件夹上停了停。昨晚警局的朋友给他发消息,说王涛的二舅已经招了,那些手机确实是给借贷学生的赠品,还牵扯出三个中学的二十多个孩子。

“这部分先别发。” 他把咖啡杯推远些,胃里一阵翻腾,“涉及未成年人,得谨慎。”

小王撇撇嘴:“宇哥你就是太保守了。现在的读者就爱看刺激的,越狗血越火。你看上次那个明星劈腿的新闻,咱们抢先发,阅读量直接破百万。”

打印机突然吐出张纸,是主编批的选题通过单。陈宇盯着 “校园贷乱象调查” 那几个字,突然想起赵大爷在仓库说的话:“小同志,新闻要讲良心,不能只追热度。”

手机在桌上震动,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彩信,点开是张老照片 —— 六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站在红旗下,胸前的校徽闪着光。照片背面写着行小字:“1978 年,政法大学毕业留影”,其中一个年轻人的眉眼,跟赵大爷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
*** 林晓雨回到公司时,同事们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。张姐已经先一步到了,正在工位上整理文件,看见她进来,悄悄比了个 “OK” 的手势。王涛的办公室门紧闭着,门口的绿萝叶子蔫了几片,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。

“小林,你来我办公室一下。” 副总李姐的声音从走廊传来,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像敲在人心上。林晓雨捏着衣角跟进去,发现副总桌上放着她做的市场分析报告,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好几个数据。

“这报告我看了,做得不错。” 李姐往她面前推了杯花茶,杯子里的菊花在热水里舒展,“王涛的事,公司已经知道了。董事会决定,让你暂时接管部门的工作,有没有信心?”

林晓雨的心跳突然加速,像揣了只蹦迪的兔子。她想起赵大爷说的 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,又想起老太太挥舞着扇子说 “年轻人就得敢闯敢拼”,突然挺直了背:“谢谢李姐信任,我一定好好干!”

走出办公室时,张姐冲她挤了挤眼,手里比划着打电话的手势。林晓雨躲进茶水间回拨过去,同事的声音压得很低:“赵大爷他们让你中午去公园,说有要事商量,关于那些孩子的。”

微波炉里的便当 “叮” 地响了,是昨天剩的宫保鸡丁,鸡肉硬得像橡皮。林晓雨没胃口,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 ——《企业经理挪用公款被查,牵出校园贷黑幕》,作者栏写着陈宇的名字,配的正是仓库里那堆手机的照片。

*** 公园的老槐树下,赵大爷他们已经到了。张老头的鸟笼挂在树枝上,画眉鸟唱得正欢;老太太在石桌上摆了盘瓜子,指尖沾着瓜子壳;赵大爷手里拿着份报纸,正是陈宇写的那篇报道,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。

“这记者倒是敢写。” 赵大爷把报纸推给林晓雨,“但他只说了皮毛,没挖到根上。那些孩子为什么借校园贷?还不是因为有难处。”

林晓雨拿起报纸,看见赵大爷在 “逼迫拍裸照” 那几个字旁边画了个问号,旁边写着 “事出有因”。老太太嗑着瓜子说:“我打听了,那个被逼拍照片的女生,是为了给生病的弟弟凑医药费。她爸妈离婚了,没人管她姐弟俩。”

张老头突然咳嗽两声,鸟笼里的画眉跟着叫起来:“还有个男生,借了五万块给主播打赏,就为了让人家说句‘谢谢哥哥’。现在的年轻人啊,脑子里不知道装的什么,比我们那时候追星疯狂多了。”

林晓雨想起自己大学时,为了买个新手机,省了三个月的饭钱,每天啃馒头就咸菜。那时候要是有校园贷,说不定也会忍不住上钩 —— 年轻的心,总是既骄傲又脆弱,既渴望被认可,又容易走极端。

“我们得帮帮这些孩子。” 赵大爷把核桃揣进兜里,眼神坚定,“不能让他们这辈子就这么毁了。张叔,你去查查那个女生弟弟的病情,看看能不能联系公益组织;李姨,你去学校了解下那个打赏主播的男生,是不是家里有什么矛盾;小林,你……”

“我可以帮忙联系媒体。” 林晓雨突然说,“那个写报道的记者,好像很关心这事。也许我们可以合作,既曝光黑幕,又保护孩子。”

老太太眼睛一亮,扇子拍得啪啪响:“这主意好!现在的媒体厉害得很,上次我家楼上漏水,找物业没用,记者一来,立马就解决了。这叫什么来着?哦对,舆论监督!”

赵大爷点点头:“可以试试。但得跟那记者说清楚,不能泄露孩子的信息。他们还小,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。”

林晓雨掏出手机,翻到陈宇的号码 —— 是昨天在警局留的。拨号时,她看见赵大爷从随身的布袋里掏出个小本子,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电话,像本微型的通讯录黄页。

*** 陈宇接到林晓雨电话时,正在中学门口蹲点。阳光把柏油路晒得软绵绵的,穿着校服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,嘴里聊着最新的游戏和偶像剧,脸上的笑容干净得像水洗过。

“你说的是真的?” 他躲在树后压低声音,看见两个男生在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烟,其中一个的手机屏保是某直播平台的界面,“那些孩子愿意接受采访?”

“不是采访,是想办法帮他们。” 林晓雨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,带着点电流声,“赵大爷他们已经联系了公益组织和心理医生。如果你愿意,可以跟着我们一起,记录下这个过程,但不能暴露孩子的身份。”

陈宇看着那两个抽烟的男生,突然想起自己的弟弟。当年弟弟也是因为跟人学坏,差点走上歪路,是爸妈请了心理老师,才慢慢引导回来的。青春这东西,就像棵小树苗,长歪了不可怕,怕的是没人扶一把。

“好,我答应。” 他掐灭烟头,“什么时候见面详谈?”

“今天下午三点,老地方。” 林晓雨顿了顿,“对了,赵大爷说,让你带上采访本,他有些故事想告诉你,关于‘余生解铃人’的。”

挂了电话,陈宇看见那两个男生被教导主任叫住,低着头挨训。其中一个男生的手悄悄往口袋里缩,像是藏着什么东西 —— 那动作,跟昨天王涛在仓库里想藏账册时一模一样。

他突然明白赵大爷说的 “事出有因” 是什么意思了。每个犯错的年轻人背后,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渴望。而那些看似普通的老人,就像暗夜里的提灯人,用自己的光,照亮孩子们可能失足的坑洼。

*** 下午三点的公园,阳光透过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。林晓雨和陈宇坐在石桌旁,看着赵大爷他们分橘子 —— 老太太把最大的一瓣递给画眉鸟,惹得张老头直笑她 “老糊涂了”。

“‘余生解铃人’是五年前成立的。” 赵大爷剥开橘子,果肉的酸甜味在空气里弥漫,“那时候我刚退休,看着小区里的年轻人整天愁眉苦脸,有的被网贷逼得跳楼,有的被老板坑得血本无归,心里不是滋味。”

他的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着,节奏跟修鞋铺的敲门声一样:“我找了老同事老张和老李,都是退休前在单位管事儿的,见多识广。我们合计着,不如发挥余热,帮年轻人解解愁。刚开始就几个人,后来越来越多的老街坊加入,就成了现在的规模。”

陈宇在采访本上飞快地写着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沙沙响:“那你们为什么要保密?直接成立个志愿者组织不是更好吗?”

“树大招风啊。” 张老头把鸟笼挂得更高些,“我们帮的人里,有不少是得罪了权贵的。要是让人知道我们的身份,不仅帮不了别人,还得连累家人。就像上次帮那个被家暴的姑娘,她老公是个包工头,要是知道我们插手,指不定会干出什么事。”

老太太往陈宇手里塞了瓣橘子:“小同志,不是我们信不过你。实在是这世道复杂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你要是真想加入,得答应我们三个条件:一不暴露身份,二不滥用信息,三得有耐心 —— 年轻人的事,急不得。”

林晓雨看着陈宇,发现记者的眼眶有点红。他合上采访本,郑重地点点头:“我答应。其实我弟弟以前也犯过错,是家人的耐心引导才让他走回正途。我明白你们的苦心。”

赵大爷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:“好小子,爽快。那从今天起,你就是我们的‘传声筒’了。那些孩子的事,就交给你和小林了 —— 你们年轻人懂年轻人的心思,比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太强。”

夕阳把五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草地上交叠成一片。画眉鸟突然唱起歌来,声音清亮得像泉水叮咚。林晓雨剥开颗薄荷糖放进嘴里,清凉的味道从舌尖窜到心底 —— 原来帮助别人的感觉,比夏天吃冰西瓜还舒服。

陈宇的手机突然响了,是警局的朋友打来的:“陈宇,有个事儿挺奇怪的。王涛的二舅说,那些校园贷的钱,大部分都流向了同一个账户,好像跟一个叫‘阳光助学’的基金会有关。”

采访本从膝盖上滑下来,陈宇盯着手机屏幕,突然觉得这事儿可能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赵大爷捡起本子,发现最后一页写着行字:“青春是场冒险,总有人需要引路人”。

远处的广场舞音乐又响了起来,老太太跟着节奏轻轻晃着脑袋。张老头的画眉鸟唱得更欢了,像是在为这场刚刚开始的新冒险伴奏。林晓雨看着陈宇,发现记者的眼睛里闪着光,跟赵大爷他们一样,亮得像天上的星星。

夜色慢慢降临,修鞋铺的灯准时亮了起来。昏黄的光透过窗户照在巷口,像个温暖的路标,指引着那些迷失的青春,慢慢找到回家的路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