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强烈推荐一本历史古代小说——《红楼武神:庶子封王路》!由知名作家“青一阵白的伊希斯”创作,以贾琰秦可卿为主角,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。本书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深受读者们的喜爱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24476字,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!
红楼武神:庶子封王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第十五章:御史发难,舌战朝堂
贾琰升迁的余波尚未平息,暗处的冷箭便已悄然离弦。
翌日清晨,大周王朝例行朝会。金銮殿上,文武百官分列左右,气氛庄严肃穆。
各项政务奏报完毕,眼看朝会即将接近尾声,一名身着獬豸补服的御史大夫,手持玉笏,迈步出班,朗声道:“臣,御史台监察御史李启明,有本启奏!”
端坐龙椅之上的皇帝微微抬眼:“讲。”
李启明清了清嗓子,声音陡然拔高,带着一股义正辞严的激昂:“臣弹劾神武将军冯唐,徇私枉法,逾格超擢!弹劾虎贲营昭武校尉贾琰,幸进骄纵,德不配位!”
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!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于李启明和武将队列中的冯唐身上。冯唐面色沉静,眼皮都未抬一下。而一些原本就对贾琰骤升高位心存不满的官员,则露出了看好戏的神情。
皇帝眉头微蹙:“李爱卿,冯将军乃国之柱石,贾校尉亦是朕亲口擢升。你所言,可有实据?”
“陛下明鉴!”李启明仿佛受到了鼓舞,声音愈发响亮,“冯唐身为大将,不思为国举贤,却因一己私谊,将一未曾经历战阵、年仅十五的黄口庶子,短短数月间,从一白身超擢至正六品昭武校尉!此乃其一!”
“其二,贾琰此子,仗陛下天恩,冯唐庇护,在京营之中目无尊长,骄横跋扈!御前演武之后,更是趾高气扬,不可一世!臣闻其操练士卒,手段酷烈,几近虐兵!如此幸进之徒,无尺寸战功于国,却居高位,掌兵权,长此以往,岂非寒了边关浴血将士之心?岂非坏了朝廷选官用人之法度?臣恳请陛下,明察秋毫,收回成命,严惩冯唐、贾琰,以正朝纲!”
一番话,掷地有声,引经据典,直指要害。尤其是“幸进”、“虐兵”、“寒将士之心”这几顶大帽子扣下来,极为狠辣。
朝堂之上,顿时议论纷纷。不少文官颔首表示赞同,认为李启明所言有理。一些与冯唐不睦或有利益冲突的武将,也面露幸灾乐祸之色。
皇帝面色不变,目光扫向冯唐:“冯爱卿,李御史所言,你有何话说?”
冯唐出列,躬身道:“陛下,李御史所言,纯属臆测,并无实据。臣擢升贾琰,皆因其确有实才。陕北剿匪,其功绩兵部有存档可查;京营操练,其麾下百人队战力彪悍,有目共睹;御前演武,其勇冠三军,乃陛下亲见。何来‘幸进’之说?至于‘目无尊长’、‘骄横跋扈’、‘手段酷烈’,更是无稽之谈!臣愿与贾琰当面对质,亦可请陛下派员彻查京营,若有一句不实,臣甘愿领罪!”
冯唐语气平稳,却字字铿锵,毫不退让。
皇帝微微颔首,又看向文官队列末尾:“贾琰可在?”
按照规矩,贾琰这等品级的军官,若非特许,并无资格参与常朝。但今日皇帝早有预料,特意下旨让其候旨殿外。
“末将贾琰,叩见陛下!”贾琰身着六品武官服色,大步进入金銮殿,依礼参拜,举止沉稳,并无丝毫慌乱。
皇帝看着他:“贾琰,李御史弹劾你幸进骄纵,目无尊长,操练酷烈,你可有辩解?”
贾琰抬起头,目光清澈而坚定,朗声道:“回陛下!李御史所言,末将不敢苟同!”
“哦?细细说来。”
“其一,所谓‘幸进’。末将升迁,一赖冯大将军知遇之恩,二赖陛下圣明烛照,三赖麾下将士用命,四赖自身微末之功。陕北剿匪,斩首三十七级,俘五十八人,乃兵部核定之功;京营操练,末将所部于大校之中表现,诸位大人有目共睹;御前演武,末将不敢居功,唯尽本分而已。步步皆由军功、实力而来,何谈‘幸进’?若奋勇杀敌、恪尽职守、于国有功者反被斥为‘幸进’,岂非让天下忠勇之士寒心?”
他语速不快,却条理清晰,有理有据,直接将“幸进”的帽子驳了回去。
李启明脸色一变,欲要反驳。
贾琰却不给他机会,继续道:“其二,所谓‘目无尊长’、‘骄横跋扈’。末将入京营以来,对上恭敬,对下严明,从未有过不敬上官之举。倒是营中某些同僚,或因末将年轻骤升,心存芥蒂,时有刁难。日前大校,五军营李参将部下欲以阴毒手法废我士卒手臂,末将出手制止,反被斥为‘暗箭伤人’,幸得冯大将军明察,方才还我清白。此事京营诸位大人皆可知晓。不知这‘目无尊长’,从何说起?莫非面对不公,忍气吞声,方为‘懂得尊卑’?”
这一番话,更是引来了不少武将的暗自点头。军中倾轧,他们见得多了,贾琰所言,合情合理。
李启明被噎得一时语塞。
贾琰声音陡然提高,带着一股凛然之气:“其三,所谓‘操练酷烈’、‘几近虐兵’!更是荒谬至极!末将深知,战场非是儿戏,平日多流一滴汗,战时少流一滴血!操练严苛,乃为将士性命负责,为陛下社稷负责!末将麾下军士,虽训练艰苦,然粮饷足额,赏罚分明,受伤有病皆得医治,家中有难必予抚恤!末将亦与士卒同甘共苦,披同样重甲,跑同样路程!试问李御史,可曾亲至我营中,看过士卒是面带菜色、怨声载道,还是士气高昂、嗷嗷叫的虎狼之师?可曾问过他们,是愿跟随严苛却能带他们活命的将领,还是愿跟随仁慈却带他们送死的庸官?!”
他目光如电,直射李启明:“御史风闻奏事,乃其职责。然若不辨真伪,不察实情,仅凭臆测便妄加弹劾,污人名节,寒将士之心,坏朝廷法度者,恐非御史,而是李大人您自己!”
“你……你……强词夺理!血口喷人!”李启明气得浑身发抖,指着贾琰,却一时找不到话语反驳。他确实只是听到些风声,并未实地查证。
朝堂之上一片寂静。百官皆被贾琰这番有理有据、不卑不亢、甚至反将一军的犀利言辞所震惊。这哪里像一个十五岁的少年?分明是一个久经官场、老辣干练的辩士!
龙椅之上,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。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有锐气、有胆识、能办事的年轻臣子。
“好了。”皇帝终于开口,声音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贾爱卿所言,不无道理。为将者,严苛训练,乃其本分。冯爱卿擢拔人才,亦是为国举贤。李御史风闻奏事,其心可勉,然未加详查,亦有失察之过。”
他顿了顿,做出决断:“此事不必再议。贾琰,朕望你戒骄戒躁,勤勉任事,勿负朕望。冯爱卿,京营操练之事,朕甚为满意,当再接再厉。李御史,日后奏事,当需谨慎,务求核实。”
“臣(末将)遵旨!谢陛下隆恩!”冯唐与贾琰同时躬身领命。
李启明则脸色灰败,讪讪退下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朝堂风波,就此被贾琰以超乎年龄的沉稳与犀利化解于无形。经此一役,贾琰之名,不仅在军中,更在整个大周朝堂之上,留下了深刻印记。再无一人,敢因其年纪和出身而稍有轻视。
然而,贾琰心中并无多少喜悦。他深知,这只是第一次发难。暗处的敌人,绝不会就此罢休。前方的路,依然布满荆棘。他必须更加小心,更加强大。